來源 / 財富中文網

譯者 / 梁宇

今年6月,當美國總統喬·拜登和其他世界先進經濟體領導人齊聚英國康沃爾參加G7峯會時,迎接他們的是一座以其頭像爲模板、完全由電子垃圾製成的巨型羣像雕塑——回收山(Mount Recyclemore)。藝術家喬·拉什表示,打造這樣一件作品的目的是引起人們對全球電子垃圾危機的關注,這不僅是政客們的問題,更是“需要全人類合力解決的問題”。

生產各種電子設備、引發這場危機的科技企業自然也在其中,它們的產品既包括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也包括電視、電動汽車、筆記本電腦、手電筒和平板電腦。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加入電子元器件,這些產品損壞、過時、廢棄之後,會導致有毒電子垃圾的爆炸式增長。

聯合國(UN)去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電子垃圾目前已經成爲地球上增長最快的生活垃圾,2019年,全球一共產生了5360萬噸電子垃圾,創下歷史紀錄。聯合國6月發佈的最新報告預計,由於2020年電子產品銷量下滑,電子垃圾數量將減少6.4%,但這種下降預計將很快逆轉。

隨着生產生活活動迴歸正常,預計到2030年,電子垃圾將增加近40%。

科技巨頭(其中許多企業承諾到2030年實現碳中和、零排放)非常清楚電子垃圾問題不會消失,而且會隨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健康危害和企業形象等問題變得越發緊迫。近年來,許多國家在制訂電子垃圾問題應對政策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這些政策往往冠以“循環經濟”的名號,將供應鏈從線性的“獲取、製造、丟棄”方式轉變爲儘可能長時間地利用資源的方式。

但在企業不斷推出新品,且故意增加用戶維修甚至持續使用舊款設備難度的背景下,活動人士表示,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需要採取更加大膽的行動。

非營利組織產品管理協會(Product Stewardship Institute)的創始人斯科特·卡塞爾說:“各大企業都自願做出了很多承諾。”但除非能夠寫入立法,並就企業對產品生命週期的責任做出明確規定,否則這些承諾很可能會淪爲一紙空談,也無法給行業帶來變化。

電子產品的壽命通常相對較短。以智能手機爲例,其平均壽命通常爲兩到三年,而科技公司頻繁推出新品,吸引人們升級換代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僅在2020年一年,蘋果(Apple)就發佈了5款新iPhone,而三星(Samsung)更是推出了15款新機。

隨着5G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將會淘汰舊設備,換用5G設備,這股換機潮勢必進一步推高電子垃圾的產生速度。美國最大電子產品回收商ERI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約翰·謝格里安稱:“更換5G設備產生的電子垃圾將比我們從模擬信號轉至數字信號,從黑白屏幕轉至彩色屏幕時產生的電子垃圾更多。所有這些垃圾都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進行回收。”

雖然電子垃圾數量大幅增加,但在2019年,全球電子垃圾的回收率卻僅爲17.4%。在美國,這一比率更是低至15%。未被回收的電子垃圾通常會作焚化處理或直接送往垃圾填埋場掩埋,任由其中所含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土壤和水源。富裕國家還會將電子垃圾出口至低收入國家,在那裏,電子垃圾或被送往垃圾填埋場掩埋,或被送進缺乏正規管理的回收系統,將工人的健康置於危險之中。

電子產品中含有銀、金、鉑等貴金屬以及釔、釹等稀土元素。開採這些金屬會造成污染和碳排放,有時可能還會涉及使用童工等侵犯人權的行徑。回收不力等同於錯失賺錢良機:據聯合國估算,可回收電子垃圾的總價值約爲570億美元之巨。

回收工作往往是科技企業電子垃圾處理政策的核心所在。包括亞馬遜(Amazon)、戴爾(Dell)、微軟(Microsoft)和蘋果在內的諸多企業都推出了回收項目,允許消費者將舊設備寄回進行重複使用或回收利用。

各大企業也在增加回收材料的使用。谷歌Google)表示,自2022年起,除塑料以外,其推出的所有產品中都還將含有其他回收材料。亞馬遜最新推出的Echo、Fire TV和平板電腦產品均使用了回收塑料和鋁。戴爾承諾,到2030年,其產品中使用的材料將有一半以上爲回收材料或可再生材料,並計劃每銷售一件產品就重複使用或回收相同數量的產品。微軟也計劃在2030年前增加回收鋁的使用佔比,並將把Surface系列產品的可回收利用率提升至100%。

蘋果公司在這方面更爲激進——該公司計劃徹底擺脫對礦業的依賴。作爲一家年銷售約2億部手機的巨頭企業,蘋果在生產iPhone 12時幾乎100%使用的回收稀土材料,該公司還計劃“有朝一日”在產品中全部使用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蘋果公司甚至還發明瞭一款名爲黛西的機器人,可以每小時拆卸約200部各式智能手機,並取出其中的金屬配件進行回收利用。

但僅僅做好回收工作還不夠,供職於非營利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Basel Action Network,該組織致力於反對出口有毒廢物)的吉姆·帕基特如是表示。他說,要想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源頭解決垃圾產生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爲垃圾找一個新的存放點。”

通過設計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是解決相關問題的關鍵之一。戴爾表示,爲降低產品拆卸、維修的難度,該公司正在不斷提高產品的模塊化程度,同時儘可能地減少使用粘合劑。不過現在許多設備仍然在使用膠合電池,或者將各種部件都焊接在了一起,幾乎無法維修。

“維修權”運動的參與者、供職於非營利組織美國公共利益研究組織(U.S. Public Research Interest Group)的內森·普羅克託說:“花800美元買的精密電子產品卻幾乎無法更換配件,真是不可思議。”“維修權”運動認爲,除非企業向消費者和獨立維修機構提供修理設備所需的工具、手冊和其他信息,否則電子垃圾問題將無法得到解決。

普羅克託指出,在科技巨頭中,只有戴爾等少數幾家企業在網上提供了大部分維修信息。微軟和蘋果等其他許多公司則表示,它們將大力降低設備的維修難度,同時增加獨立維修機構的數量。但活動人士認爲,在科技巨頭以防範安全受損、保護數據隱私爲由不斷遊說、反對立法保障維修權的背景下,這種承諾缺少實際意義。彭博社(Bloomberg)的一項分析顯示,2021年,有近30個州曾經考慮過對保障“維修權”進行立法,但超過一半已經撤銷。

今年5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在一份報告中稱:“製造商限制維修的理由缺乏證據支撐”,普羅克託希望此番論述能夠向巨頭企業進一步施壓,促使其降低維修難度。

部分專家認爲,只有改變商業模式纔可以激勵企業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帕基特表示,假如消費者都選擇租賃而非直接購買設備,那麼企業就會有動力去設計美觀、耐用、能夠更換部件的產品。他認爲,以租賃爲主的市場終將出現:“現在的問題只在於誰會先邁出這一步。”

供職於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格雷表示,該行業已經“認識到了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價值,但這仍然不夠。”她呼籲各方進一步加強合作。

2021年3月,谷歌、戴爾、微軟等企業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組織共同發起了“電子產品循環利用夥伴關係”(Circular Electronics Partnership),其目標是制定路線圖,共同爲2030年實現電子產品循環經濟而努力,包括優化回收利用流程、增加回收方案以及提高重複使用和維修的優先級。

供職於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的布蘭登·埃傑頓表示,這種競爭前夥伴關係對“這個歷來以祕密、封閉著稱的行業”來說無疑意義重大。但與許多(由企業界)主動發起的倡議一樣,該項目同樣未設置具有實際意義的問責機制,也未做出詳細承諾。

爲應對電子垃圾問題,有關當局也在推進法律框架的搭建工作。截至2019年,已經有78個國家針對電子垃圾問題制定了相關政策。在美國,雖然聯邦一級相關立法較少,但已經有25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制定了某種形式的電子垃圾應對法律。歐盟的行動則更爲迅速,其制定的相關法律“擴大了生產者的責任”,要求企業負責產品的收集、回收工作,並需要以負責任的方式對電子產品進行最終處置。今年3月,歐盟又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企業在生產冰箱等大型消費類電子產品時,要確保相關產品的可維修壽命最長達10年之久,該項政策預計也將推廣到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上。最近還有聲音呼籲歐盟實施電子垃圾強制回收制度。

產品管理協會的卡塞爾說:“僅靠行業自律解決不了這一問題,僅靠政府監管也解決不了這一問題,僅靠環保活動人士大聲疾呼同樣解決不了這一問題。”他指出,各行各業都必須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只有齊心協力,纔有可能取得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