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生鮮電商第一股,美股上市首日竟然暴跌破發?!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適者生存,誰是適者?

文/青山

來源:華商韜略(hstl8888)

進化論說,活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適應環境的。

但問題是,無論是生鮮電商行業自身,還是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之間,誰是適者?

生鮮電商十六年

1996年,世界上第一家生鮮電商Webvan在美國創立。

Webvan曾一度備受追捧,創立三年多即上市,在最高點時市值達到了80億美元。

不過,這家公司最終的結局,則是在上市短短兩年之後就宣告破產。

相比之下,早它兩年成立的亞馬遜,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只是,中國生鮮電商的IPO故事,纔剛剛開始。

6月25日,每日優鮮正式登陸美國,發行定價13美元,開盤即破發,盤中跌幅一度超過36%。

生鮮電商上市首日遭遇滑鐵盧,可能並不在意料之外。但這對於預計6月29日上市的叮咚買菜而言,並非一個利好信號。

2005年,易果生鮮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生鮮電商的出現。

這十六年間,生鮮電商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是傳統的B2C模式的垂直生鮮電商,規模較小,只是意味着生鮮品類從電商大框架裏分離出來,成爲一種可以獨立運作的商業供給主體;

第二階段,隨着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及資本市場的關注,生鮮電商模式開始加速發展,相繼出現前置倉、店倉一體化、O2O平臺、社區團購等多種新型生鮮電商模式。同時,行業加速洗牌,很多中小型生鮮電商陷入困境或被收購;

第三階段,2020年在疫情“宅經濟”的催化下,低迷已久的生鮮電商迎來第二春。特別是,隨着拼多多、美團、滴滴等入局社區團購,推動生鮮電商的競爭格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不過,回首生鮮電商的過去並結合現狀,似乎很難挑選出一個絕對的勝利者。

每日優鮮成立七年,融資十一輪;叮咚買菜成立四年,融資十輪。

如此快速的融資態勢,依然跟不上其燒錢速度。

招股書顯示,在營收方面,叮咚買菜總收入從2019年的38.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13.36億元,GMV(商品交易總額)從47.1億元增長到130.32億元,增效顯著。

但在虧損層面上,叮咚買菜也沒辦法踩住剎車。

其淨虧損從2019年的18.7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1.77億元。今年截至3月31日的前三個月,淨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45億元增至13.85億元。

儘管每日優鮮的淨虧損,在2020年大幅收窄至16.49億元,但其代價,則是整個業務盤在2019-2020年的營收和GMV增長近乎停滯,2021年一季度甚至出現下滑。

樂觀地看,兩家的業務競爭可以說不相伯仲;悲觀地說,則是兩家的狀態都難以獨立支撐長遠發展。

這或許是爲什麼兩家不謀而合地,決定在巨頭社區團購業務規模化之前,加緊上市節奏、尋求資本輸血的主要考量。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生鮮零售市場保持穩步增長,2020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超5萬億元。艾瑞預計,到2025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6.8萬億元。

但這些數字的快速增長,仍然無法驗證生鮮電商需求的有效性。

從用戶端來說,作爲網絡主體的年輕人,無論是自身的宅居生活習慣還是996的工作方式,都不太能夠明確產生買菜做飯的驅動性。

同時,外賣餐飲的加速普及,也對生鮮需求的持續性提出挑戰。

數據統計,我國外賣用戶規模已接近5億人,80後、90後成外賣消費主力軍,一二三線城市餐飲外賣的消費者滲透率已達96.31%。

喜歡喫外賣的羣體,顯然不會輕易地轉向自己買菜做飯。

更不用說,新年儲備食材、假期家庭旅遊、地域生活差異等羣體消費模式的存在,也讓生鮮電商很難遇到集中性的交易爆發節點。

“練內功”和“拼刺刀”

買菜這件事,本來很有生活氣息。

年輕情侶一起買菜,你爲我挑選喜歡喫的水果,我爲你篩選今晚想喫的菜,成爲一種親密互動方式;妻子叮囑丈夫下班回家順路買菜,自己在家做着廚前準備,一頓飯在配合中完成,也不失爲生活的一種儀式感。

老年有閒羣體,則願意在早起買菜時,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但生鮮電商玩家相信,隨着城市化結構推進和線上購物方式的普及,便利、效率與需求定製等要素,將壓倒原有的慢節奏生活狀態。

招股書顯示,在2020年,每日優鮮市內交貨訂單的平均交貨時間約爲45分鐘,每個送貨員平均每天可以交付50個訂單。而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咚買菜有16000多名送貨員,目標是在下訂單後30分鐘內將貨品交付給用戶。

但隨着競爭壓力的加大,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在擴大用戶、留住用戶、提升客單價和交易頻次等基礎商業目標上的渴望,更加迫切。

6月9日,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同日提交IPO招股書,頗有你追我趕的意味。

每日優鮮在招股書中表示,自己是“中國北方市佔率第一的前置倉玩家”;叮咚買菜則以上海爲主陣地,宣稱自己“在長三角城市羣的GMV佔比領先於其他競爭者”。

隨着頭名爭奪戰的白熱化,生鮮電商賽道迎來大考。運營優化與市場搶佔,也進入不可避免的“練內功”和“拼刺刀”時刻。

首先,在產品品質與價格力度上,更低的價格,更容易吸引用戶;更多的補貼,才能挖掘更龐大的潛在用戶羣。

其次,產品品質的可靠性,則會爲平臺與品牌的建設,積累真正的用戶口碑,並激活用戶忠誠度。

爲此,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都致力於在供應端建立產地直採的合作關係,以保證價格優化、生產供應的可持續性及產品的新鮮度。

最後,後續的履約、售後等服務以及產品SKU的多樣化和充足供給,則會增強用戶黏性,加深用戶與平臺的交易信任。

每日優鮮宣稱其成功地確保了94%的SKU,在下午5點仍然可用;叮咚買菜提供的SKU數量,則從2020年第一季度的5700多個,增加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12500多個。

叮咚買菜聲稱,它們甚至可以做出提前7到21天的需求預測,並在2021年第一季度,成爲擁有最高交付效率的配送平臺。

此外,每日優鮮的招股書則顯示,由於採用了智慧零售網絡(RAIN)提高了運營效率,使其產品交付和倉庫運營相關費用從2019年的11.7億元降至2020年的9.4億元。

不過,運營成本的削減,對於以前置倉爲模式的生鮮電商而言,始終難以奠定決定性的優勢。

所謂前置倉,就是將原本在城市遠郊的配送倉庫,前移到離消費者更近但地租不太昂貴的市區。相對於傳統渠道,這種模式更便捷;相對於商超,這種模式的成本壓力更小。

不過,受制於庫存壓力與履約配送成本高企,生鮮行業前置倉模式往往難以實現產品品類的迅速擴充。同時,要實現好的用戶體驗,一線城市可能需要十個以上的前置倉,才能達到完全覆蓋,前期投入非常高。

高投入的前置倉模式,決定了生鮮電商的上升空間始終是有限的。

這時,通過市場搶佔,迅速積累用戶和塑造品牌心智,就顯得格外重要。

2018年9月,每日優鮮曾推出過“百城萬倉億戶”計劃(100個城市,10000個前置倉,1億個家庭);叮咚買菜則在2021年第一季度,有5個城市月GMV超過1億元,且其用時從上海的17個月,縮短至深圳的6個月。

但在擴張過程中,用戶忠誠度將在後期經受考驗,尤其是依賴於補貼獲客手段的單一性,也會造成用戶活躍度不夠、流失率過高等問題。而大規模擴張更容易對經營管理與運營成本的把控,提出新的挑戰。

順勢而爲還是乘勢而起?

創始人的思維風格,往往顯著地體現在初創企業的戰略路徑上。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畢業於中科大數學系,非常善於將精打細算的運作方式,融合於其長期主義的觀念之中。

他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一個行業的週期越長,就越講究順勢而爲。在終局處佈局,堅持做長期有價值的事。”

他秉持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信念,認爲不當過於關注生鮮電商的商業邊界的無限擴張,而應當明確業態生命週期與行業環境的必然衝突,即不要攀爬一座“下降的山”。

每日優鮮內部比較過市場規模:如果主力做原來的前置倉到家業務,把全國前十的超市份額喫掉,也只佔到生鮮和快消市場規模的6%-7%;如果做平臺,則有機會拿到25%乃至40%。

爲此,徐正帶領下的每日優鮮,選擇打造自身的防禦能力,來保持長期競爭力與造血存活空間。

挖不到金子,就去做賣水人。

招股書顯示,每日優鮮將把20%用於拓展智能菜場業務,20%用於發展零售雲業務。截至今年5月末,其已經與14個城市的54家菜市場簽訂運營協議,並在10個城市的33家菜市場展開運營。

不過,B端業務相比於C端,往往呈現慢需求特徵。從硬件、軟件的升級改造到研發投入、客戶教育、銷售體系搭設,都需要一定的週期。再加上美團菜大全、京東生鮮等本地生活巨頭的爭奪,每日優鮮鞏固市場地位,依然具有一定難度。

同時,這也容易重蹈百度外賣在市場擴張中的誤判覆轍。

正如美團高級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羣總裁王莆中,總結美團外賣勝利的原因時所說:“我們做的是一個交易型業務,交易型業務的規律性很強。一個是規模經濟,當你規模最大時,無論是在商家還是用戶都有優勢;還有一個是先發優勢,人們容易對先發優勢產生誤解,實際上,先發優勢並不體現在誰是原創,而是體現在誰先進入那個目標市場。”

用戶有時候很現實,誰贏跟誰,誰聲音大誰就更像贏家。

軍人出身的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對於擴張則有着浪漫主義和務實主義兼備的見解,他稱之爲“飛輪說”和“種子論”。

他認爲,一個創業公司就是要像松樹的種子一樣,無論有沒有好的資源,它能夠有生命往上長,這是很重要的。

在強韌的自信之外,是梁昌霖對商業邏輯閉環的堅持。

他覺得創業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堅持到這個飛輪能轉起來。所謂飛輪,就是以供應確定性帶動用戶回購率增長,從而進一步提升規模到效率的正向循環轉動。

前置倉模式,本身就是重資產運行,邊角料的精打細算或許不能改變費錢的本質。

而完全自營、重坦出行的叮咚買菜,則在履約能力與品質上,可能更具長期增長優勢。

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購買叮咚會員資格的第12個月和24個月,回購率分別爲64.2%和70.5%。

不過,擴張需要強大的管理能力和精細化運營,否則很容易崩盤。當叮咚買菜在擴張道路上,不能有效擠掉競爭對手獲得市場份額,且已開拓城市遭遇瓶頸、上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造血和輸血變得同樣重要。

爲此,2020年6月,叮咚買菜獨立快手菜部門,試圖在自建品牌上扳回一局。

這也凸顯了,當整個商業模式愈發笨重,企業就愈難以根據市場變化靈活作出調整,從而只能依賴於現有運作體系進行消費場景創新。

也就是說,叮咚買菜只能以攻爲守,而不能像每日優鮮那樣,以退爲進。

更重要的是,市場不是拳擊場,臺上並不是只有兩個玩家的角逐。

在前置倉模式之外,還有着具有更高用戶忠誠度的盒馬模式,以及更具下沉能力的社區團購模式,不斷分流着叮咚買菜與每日優鮮的已有及潛在用戶羣。

而核心用戶特徵不明確,流量大門被巨頭把持,也讓生鮮電商的獲客成本不斷高企。

在兩面夾擊之下,無論是防禦還是進攻,都容易變得充滿破綻。

作爲國內生鮮電商“鼻祖”的易果生鮮,曾是行業的明星公司,經歷7次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近60億元。

即便是這樣一個老牌玩家,最終也沒能在生鮮賽道里笑到最後。2020年10月,其宣佈了破產重組的消息,60億投資徹底打了水漂。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18-2019年倒閉的生鮮電商品牌有36家,僅2019年一年就超過20家。其中,較爲知名的生鮮電商品牌包括小象生鮮、呆蘿蔔等。

進化論說,活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適應環境的。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生鮮電商,似乎都有着相似的使命意識。

對於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而言,做平臺,巨頭就是天花板;做自營,商業模式難以獨立支撐。

誰是適者,或許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但身處局內的玩家,是無法坐着等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