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慧瑩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一幢四層的建築,透明的360度落地窗,內飾是太空主題的燈光和樓梯。如果不仔細看,不會注意到這是傳統餐飲品牌——張亮麻辣燙的旗艦店。這家店總面積1500平米,坐落於黑龍江哈爾濱金爵萬象商圈,甚至被稱爲麻辣燙界的“愛馬仕”。

對比之下,2651公里外,落地湖南長沙海信廣場的超級文和友,是一個保持上世紀80年代風貌的老長沙大樓。

一個共同點是,兩個旗艦店,都打破了外界對品牌的傳統印象。網紅品牌重塑復古風,傳統品牌打造網紅風。更重要的是,兩位創始人截然不同的理念,截然不同的模式,造就了兩個品牌截然不同的風格。

如今,張亮麻辣燙已經開出5800多家店,超級文和友只開了3家店。而在資本市場上,張亮麻辣燙從未融資,文和友已經融資兩次,並有傳言說其估值超百億。

看似與麻、辣、燙沒有太多關聯的東北,據媒體報道,在16.1萬家麻辣燙企業中,東北三省相關企業總和達到4.3萬家,佔比達到27%。張亮麻辣燙和楊國福麻辣燙更是走出了國門,開拓海外市場。

可以說,東北雖然沒有類似文和友的超級文化IP,但卻出現了普適性更強的麻辣燙產業。

東北的麻辣燙土壤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地域差異一直是永恆的話題。有趣的是,在不少外地人心目中,東北三省幾乎沒有差異,像是一家人。更有人開玩笑說,支撐東北的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直播”。

而文化娛樂底色很強的長沙,誕生網紅品牌文和友、茶顏悅色、三頓半咖啡,不足爲奇,但以燒烤著稱的東北,放棄本地小喫,做起了麻辣燙的生意,是很多人沒預料到的。

源於川蜀之地的麻辣燙,和燒烤,這兩個口味相差極大的品類,在東北地區一樣受歡迎。一切的前提是,口味經過改良之後。

如果不是去四川出差,張亮還不知道有“麻辣燙”這個小喫。十多年前,張亮發現在成都、重慶街邊,很多人在喫紅油鍋底的簡易“火鍋”,當地人叫它“麻辣燙”。感受到口味的新鮮,他便留下在當地學習麻辣燙的做法,主要是湯底的熬製。

但回到哈爾濱賓縣後,口味的差異難以調和,重麻重辣的口味和喜鹹喜甜的東北口味相悖,店鋪幾乎開不下去。“冬天東北零下幾十度的天氣,也不能在外面喫”。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說:“麻辣是最有攻擊性味型,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麻辣更能讓人有口味成癮性。”事實證明,這個口味對於全國各地的人來說,並不都適用。

後來,張亮將東北的豬骨湯和川蜀的麻辣湯結合,改良後的口味讓更多的東北人接受,店鋪也逐漸有了名聲。當時的張亮麻辣燙髮源地,哈爾濱賓縣,還只是一個小村子。有一個說法是,“一個人幹,全村子人都跟着幹”,正因如此,起初所謂的加盟店都來自於親戚好友。

不容忽視的是,細數市場上的麻辣燙品牌,張亮麻辣燙、楊國福麻辣燙、小蠻椒麻辣燙的創始人都來自東北。如今,活躍在全國的張亮麻辣燙加盟商,東北人的比例佔很大一部分。

“有一對瀋陽的中年夫婦,上午11點多去趕火車,我們十點半纔開業,就很着急地在店裏打包了一份帶走”,麻辣燙甚至成了東北人的日常便餐,張亮麻辣燙聯合創始人姜佰東告訴Tech星球,相比於奶茶和咖啡,東北的麻辣燙市場土壤確實足夠肥沃。

只做加盟,不想上市

放眼資本市場,新茶飲、咖啡、蘭州拉麪,儼然成爲VC投資熱捧的香餑餑,麻辣燙還算不上是資本的寵兒。但在過去13年,也有很多家資本找上門來,想要投資張亮麻辣燙,無一例外地喫了閉門羹。

資本市場上的故事,張亮團隊覺得乏善可陳。而另一家楊國福麻辣燙,對於資本的看法,也是不謀而合。這兩個位於麻辣燙行業金字塔塔尖的品牌,目前在全球分別擁有5800和6000家店。

“我們認爲還沒這個必要”,還沒想好要不要讓資本進來,姜佰東告訴Tech星球,做餐飲我是輕車熟路的,資本的遊戲不是很能玩明白。事實上,在姜佰東提到的資本中,不乏投過很多餐飲品牌的龍頭機構。

市場上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同一個賽道,當有兩家品牌分別佔據半壁江山後,老三很難生存或打破原有格局。

漢堡王2005年進入中國,彼時,國內的西式快餐市場已經形成了以肯德基麥當勞爲主的競爭格局,肯德基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超3500家,麥當勞達到1400家,後來者漢堡王,目前無論是店鋪數量和品牌認知度,都不太具有競爭力。

反觀麻辣燙的市場,除了張亮、楊國福傳統麻辣燙外,以小蠻椒爲代表的新式麻辣燙品牌正在奮力奔跑在另一個模式上。截止目前,據天眼查顯示,小蠻椒共融資三輪。其中,天使輪投資方‘番茄資本’投過霸蠻米粉、巴奴毛肚火鍋、阿甘鍋盔等連鎖餐飲品牌。

和傳統麻辣燙品牌不同,小蠻椒是以外賣爲切入口,砍掉原有佔六成銷售額的堂食,打造60平米的店鋪模型。據36氪報道,小蠻椒打造的60平米店鋪模型,平均日翻檯率可達到12次,人均消費26元。

張亮麻辣燙聯合創始人姜佰東告訴Tech星球,看到一些新品牌的崛起,他們也會內部學習討論,“一些新的東西我們會學習,看看現在市場的風向,以免固步自封”。

新品牌的崛起,並沒有影響張亮麻辣燙繼續以加盟店的模式,開疆擴土。“如果沒有疫情的話,我們打算在海外市場,三年內做到一兩百家,現在新加坡等地都還很受歡迎”,姜佰東告訴Tech星球。

值得一提的是,張亮麻辣燙的加盟費在省會和一線城市是19800元,其他地區僅爲一萬元。一位加盟商老闆向Tech星球介紹說,開店前會去哈爾濱總部統一培訓,怎麼熬製湯底,怎麼炸辣椒油和麻油等,一週培訓結束,就可以上崗了,“除了湯底、辣椒油、麻油,其他都是門店老闆自己採購”。

相比之下,另一個品牌,楊國福麻辣燙的加盟費更細分,價格更高,對供應鏈的把控更加嚴格。

楊國福麻辣燙的一位招商經理告訴Tech星球,2018年前,楊國福門店的利潤能到45%以上,2018年後利潤降到35%,而這10%的利潤,主要來自於楊國福對供應鏈的把控。

據紅餐網報道,楊國福麻辣燙2018年建立了四川成都研發生產中心,佔地48畝,配備調味料研發中心、智能廚房實驗中心等,生產的火鍋底料和粉料包產品可滿足20000家門店的原料供給。

“以前做得好,三個月能回本,調料統一供應後,三個季度才能回本”,上述招商經理如是說。

寧可等三年不開業,也要選好的店面

對於加盟模式來說,店鋪選址是前期最重要的一環,每一個店鋪都可以是品牌的廣告,進而才能形成標準化。

姜佰東告訴Tech星球,開拓一個新市場前,張亮團隊的方式是先在當地開個直營店做示範,再由分公司駐點服務當地加盟商。一邊安營紮寨,一邊攻城略地。目前,張亮麻辣燙全國有27個分公司,分管當地的加盟店。

Tech星球走訪一家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張亮麻辣燙店鋪,這家店2015開業,店鋪不到100平米,當時的裝修費是每平米900元。由張亮總部統一管理裝修,以確保店鋪風格統一。這家店每500g定價25.8元,該店的老闆告訴Tech星球,店鋪租金是一年36萬,算上加盟費、裝修費,前期投資了45萬。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店曾經歷一次小範圍換址。起初是在地鐵站出口,人流量大,但相應的租金也貴。2020年,被一家24小時連鎖便利超市取而代之,才改到現在位置偏裏面的地方。“開業至今,每年能賺十萬左右”。談及換址原因,老闆告訴Tech星球,和總部的五年合同到期了,現在的位置也是總部選的。

“有的地區,寧可等三年不開業,我們也不會讓加盟商去的”,姜佰東提到,作爲加盟連鎖品牌,門店的存活率是首先要考慮的,選址的宗旨是兩家店不能搶同一個商圈。

通常來講,菜品單價是根據房租和商圈消費水平而定的。另外,在選址時,需要考量堂食+外賣的綜合營業額,能否和房租匹配得上。

開大店不是做城市名片,爲了提高客單價

毫無疑問,文和友已經成爲長沙的城市名片,是外地遊客的新晉打卡地,也是老長沙人的時代回憶。用文和友創始人文賓的話來講,文和友的願景是做中國餐飲界的“迪士尼”。

起家於哈爾濱的張亮麻辣燙,也被同行看作是行業的“領頭羊”。在哈爾濱的四層大店建成開業後,姜佰東收到了很多同行、朋友的祝賀,與此同時,有很多聲音在問張亮麻辣燙是否也在走網紅探店模式。

針對這一問題,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在開業之前,姜佰東確實找了一些KOL來探店,效果是不錯的。在抖音上搜索“張亮麻辣燙金爵萬象店”話題,有14.9萬次的播放量,相比於其他店鋪的話題播放量,高出了幾十倍。

“後來就發現很多人都去這個店面打卡,我們也沒想到”,因爲這不是張亮團隊的初衷。

張亮麻辣燙的旗艦店雖然有着網紅的裝修風格,但姜佰東透露,並不想把它變成打卡地,更多是爲了提高客單價。擺在面前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文和友還是張亮麻辣燙,起初都源於街邊小喫、小作坊,但隨着店鋪規模的擴大,房租、人力一直在上漲,低客單價承擔不起高昂的成本。

因此,開大店,很大意義上被姜佰東看作擺脫路邊攤形象,提高行業客單價的舉措。

另一方面,相比於其他省會,張亮麻辣燙在哈爾濱的客單價是最低的。再加上黑龍江遭受了兩次疫情黑天鵝的襲擊。“去年一整年幾乎都是至暗時刻”,一位哈爾濱的加盟商告訴Tech星球。據姜佰東透露,開大店,也是想讓加盟商看看在低客單價的地區,也能賣出好的營業額和高端的食材。”

在哈爾濱金爵萬象的店裏,菜品定價依然保持在16.8元500g。提高客單價的方式,是拓展高端品類。在一層,有一整面牆擺放得都是食材,超過100種。波士頓龍蝦98元一隻,小龍蝦2元一隻,大蝦2元一隻,螃蟹5元一隻,鮑魚6元一隻……

一位曾去過的消費者告訴Tech星球,他花了198元喫了一次,夠三四個人喫。“麻辣燙配波龍,確實忍不住想嘗試一下。”這也意味着,哈爾濱麻辣燙的客單價可以提高到上百元錢,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1500平方米的店面,裝修費就是幾百萬,再加上商圈的高租金,大店模式的麻辣燙能不能吸引消費者,姜佰東是有顧慮的。畢竟,反觀友商,在哈爾濱的客單價只在十幾塊錢。

沒想到的是,效果超出了團隊的預期。“網紅的裝修風格吸引了很多人,覆蓋70後至00後這四代人”,營業額最高達到6萬多,平常能保持在3-4萬左右。

從路邊攤,到固定食材,再到DIY食材,幾十種調料,麻辣燙行業從東北出發,經歷了從0-1、1-10的過程。

除了地域環境的“冷”,“老鐵文化”似乎承載了外地人對東北地區所有的想象。不過,相比於長沙的古老城市建設,哈爾濱的俄式建築,大連的歐式風情,都彷彿有變成網紅城市的更大可能性。

可明顯的對比是,長沙不僅多次上榜旅遊熱門地,並出現了文和友、茶顏悅色、三頓半等一衆新消費品牌,成爲年輕人和投資人的心頭好。而東北的旅遊旺季仍舊集中在冬季,也沒有在實質上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

或許傳統麻辣燙的商業模式轉變後,會成爲未來東北新消費的出口。但至少,現在還不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