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5日清晨6点,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乘火车到达清华园站,在叶剑英陪同下依次走下车来。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政治委员罗荣恒、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北平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在车站迎接”,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历史丛书《进京赶考》中,记下这历史瞬间,清华园车站也因此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110年前的京张铁路,是国人的“争气路”。作为京张铁路上进出北京的重要交通节点,清华园车站自1910年建成起,就栉风沐雨,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成为百年中国屈辱与苦难、新生与复兴的历史见证。

南方的椰子壳从这里去往中国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入侵中国东北。1933年,清华大学受张学良将军的委托,研制适合在高寒地区使用的防毒面具,其主要原料为椰子壳。于是,一列列满载椰子壳的货车来到清华园站,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发动师生制成防毒面具,又通过清华园车站装车并发往绥远抗日前线。

清华大学工学院创始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

珍贵古籍从这里去往西南后方

1935年,华北事变。清华大学鉴于时局紧急,于1935年11月秘密开展了贵重书刊装箱、搬迁工作。搬迁由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主持,通过清华园车站将教研工作所急需的图书、仪器四百余箱装上火车秘密南运。这批南运的仪器资料中包含有清华图书馆的珍贵古籍图书,是当时馆藏古籍的精华。

1937年8月,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4月联合大学迁抵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筚路蓝缕”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所创造的学术、科研成就辉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丰碑。清华大学南运的图书仪器虽然在转运途中遭遇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但仍保存了许多珍贵学术资料及仪器,小小的清华园车站因此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这不为人知却又不应被遗忘的贡献。

清华学生从这里去开国大典现场

1949年10月1日,为了参加开国庆典,清华学生队伍凌晨3时左右就赶到清华园火车站,坐一列有着20多节敞蓬车厢的火车到西直门后,再步行到达天安门广场。

在国庆游行队伍中,2000多名清华师生走在最后压阵。清华队伍一路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毛泽东听到后,非常高兴,马上以高亢、洪亮的湖南口音回呼“清华同志们万岁!”压阵的清华游行队伍保证了整个群众游行始终热情激昂,队尾整齐划一,为开国大典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清华东扩,车站停运,城市延伸

1952年,清华大学院系调整;1954年清华大学向高教部提请迁铁路线申请;1957年底高教部批复清华同意迁线。为此京张铁路正线16.446公里至21.202公里处拆除改铺,向东迁移800米,清华园车站也一并东移新建并改名为清华园站。从此,清华园老站结束了客运历史,只作为货运站,给学院路的八大高校和周围单位供给煤和油。上世纪80年代,由于修建铁路职工宿舍楼,老站房北侧两开间及周边的铁轨和站台被拆除;剩余三间老站房也被作为铁路职工宿舍,居住至今。四十年间,清华园车站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日趋衰颓,在城市的包围中,也见证着城市的延伸、生长。

高铁入地,释放公共空间,老车站进入保护名单

2016年10月31日深夜,清华园站驶过最后一辆绿皮车。京张铁路告别历史舞台,京张高铁开始建设。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领跑世界的新时代。从学院南路至清华东路,高铁入地释放出来约9平方公里的京张旧线地面部分,将经过合理的拆除、保留,建成集复合功能于一体的、纵贯南北、横连东西的城市公共空间。

无论是1910年的清华园火车站,还是1960年的清华园站,都将作为中国百年历程中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革命文物、历史见证被保留。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宣传部、责任规划师史育玉提供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