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圖科技IPO中止變終止,“AI第一股”衝擊失敗

來源:時代週報

文/楊玲玲

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下稱“WAIC2021”)在上海開幕,連續3年參會的“AI四小龍”之一依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依圖科技”),今年未能現身。

就在不久前,科創板最有希望衝擊“AI第一股”的依圖科技,IPO狀態變更爲“終止”。2021年被稱爲“人工智能企業IPO大年”,先後有依圖科技、雲知聲、雲從科技、雲天勵、曠視科技等Al企業向科創板提交上市申請。

“科創板被喻爲‘中國版納斯達克’,政治風險和政策穩定性亦是企業的重要考慮因素。”7月7日,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鄧偉強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從招股書來看,AI企業扎推上市,主要是爲緩解資金壓力。招股書數據顯示,曠視科技四年虧損超130億元,依圖科技三年半虧損超70億元,雲從科技三年也虧損超20億元。

Gartner發佈的科技成熟度曲線顯示,AI從觸發期開始,會經過期望膨脹期—泡沫幻滅期—復甦成長期—成熟期。從曾經的資本熱捧,到如今大潮退去,迴歸理性。起伏之間,AI企業的商業化問題也被擺上檯面。

7月7日,時代週報記者針對是否繼續考慮IPO,公司的現金流狀況及對監管加強的思考等問題致電致函依圖科技,未獲回應。

三年半虧掉72億元

有報道稱,依圖科技此次主動撤單,主要原因是更新財報。不過,目前該消息未得到依圖科技確認。

依圖科技的產品和服務主要面向智能公共服務、智能商業兩大應用領域,對應城市管理、醫療健康、園區管理、智能金融、交通出行、互聯網服務6種應用場景。

目前來看,該公司對城市管理業務有較高的依賴性。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城市管理場景銷售收入分別爲4280.17萬元、2.43億元、6.36億元及2.17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爲62.29%、79.83%、88.76%及 56.98%,一度接近九成。

同期,依圖科技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1.66億元、-11.61億元、-36.42億元和-12.99億元,截至2020年6月末,累計未彌補虧損超過72億元。

對虧損原因,依圖科技稱,公司估值上升,導致優先股公允價值相應上升,使得各期形成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分別爲9.83億元、5.45億元、26.19億元和9.36億元。

同時,報告期內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研發創新及市場開拓,各期研發及銷售費用合計分別爲1.56億元、5.74億元、10.75億元及5.4億元。

依圖科技的研發成果中,人工智能芯片“求索”格外引人關注,依圖科技由此成爲人工智能芯片創業企業中,少數已實現產品流片且規模化應用的公司。然而,根據依圖科技回覆的上交所問詢函,“求索”芯片最初並非由依圖科技自研,而是源自股權關聯企業熠知電子。

同時,在依圖科技IPO期間,公司CTO顏水成提出離職。“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是公司研究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的負責人朱瓏、林晨曦和呂昊。顏水成的離職不會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依圖科技在回覆上交所問詢函時表示。

上市融資“解渴”

天眼查顯示,依圖科技成立以來共完成10輪融資,其中,已披露的融資總金額接近4億美元,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中國、高瓴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

依圖科技最近公開數額的融資要追溯到2020年6月。彼時,依圖科技完成3000萬美金融資,投資方爲華潤資本與誠通香港共同發起設立的“潤誠產業領航基金”,此輪融資額僅有上一輪融資的約1/6。

2020年年底,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祕書長安暉表示,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處虧損狀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處在虧損階段。

“資本寒冬已經出現。其中預期過高是主要原因。”中國信通院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產業白皮書》中提到,2019-2020年,全球每年新增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不足100家,且投融資的輪次後移趨勢不斷擴大,2020年B輪及以上融資筆數佔總融資數的62.3%。

企業想要活下去,需要更多資金“補血”,上市無疑是融資輸血的一大途徑。然而,AI企業的上市之路並不平順。2月18日,雲知聲主動撤回IPO申請。6月30日,依圖科技在兩度中止IPO後,最終申請“終止”IPO。

“IPO的不可控,確實(讓企業)感受到了壓力,所有的Al創業公司現在都很累,越走越重,又不得不往前走。”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此前曾表示。

夾縫中求生存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00年以後,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進入快速增長期,預計2020年達到1500億元,到2025年可以達到4000億元。綜合各細分領域的滲透程度和市場體量,人工智能在安防、零售和金融領域的成熟度最高。

在安防領域,“AI四小龍”需要和海康威視、大華等傳統攝像頭硬件廠商近身肉搏。渠道爲王的戰役中,政府和B端客戶更願意爲硬件買單,這也倒逼“AI 四小龍”做起了軟硬件集成的解決方案。

“從場景落地層面來看,目前僅在安防、金融等部分具有數字化和標準化基礎的領域落地,其他領域的商業化落地效果並不理想。”艾媒諮詢研報稱,在一些領域的智能化業務的標準還有待建立。

例如,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出包括科勒、寶馬、名創優品等企業在零售場景中安裝上百萬個人臉識別攝像頭,涉嫌在用戶不知情前提下,蒐集上億用戶面部信息,由此引發了人們對個人隱私和AI倫理的討論。

包含人臉識別在內的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場景,也是“AI四小龍”的主賽道。隨着人們對人臉識別的商業場景提出質疑,“AI四小龍”所面臨的輿論壓力也越來越大。

不僅如此,百度、阿里、華爲等科技巨頭也在加碼AI賽道,相比之下,這些科技巨頭在資金層面無疑有着更大競爭優勢。

隨着BAT紛紛斥巨資打造超算中心、數據中心,“AI四小龍”在算力上的優勢逐漸被追平。業界認爲,未來城市治理必然需要深入城市的毛細血管中,這種長尾小衆需求將是“AI 四小龍”可競爭的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