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週,圍繞美國的戰略空軍力量,美國在空中作戰平臺和空射戰略武器兩個領域都有了相當重要的進展:一方面,美國空軍再次向外展示了B-21戰略轟炸機的最新外觀想象圖,讓外界對這款美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在真相大白之前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另一方面,美國空軍向雷神公司授出了價值20億美元的合同,用於開發可攜帶核彈頭的新一代空射遠程巡航導彈 。在當代大國圍繞戰略核武器的更新換代展開一輪新的明爭暗鬥之時,美國作爲技術領先者的決策和發展方向,無疑對於其他國家有着不小的借鑑意義。

B-21人稱小B-2 圖源:美軍

美國空軍7月6日公佈了新的B-21渲染圖。這張以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爲背景的B-21效果圖被新聞稿稱之爲“藝術家對於B-21設計構思的詮釋”,其美術效果也的確比之前單純依靠電腦渲染的圖片要精緻得多。

不過正所謂“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這張效果圖僅僅再一次展示了B-21已經展示過無數遍的主體氣動佈局,也就是“縮小修型B-2”,但在機身細節的刻畫上幾乎是滴水不漏。機腹乾乾淨淨一片光潔,沒有透露彈艙之類的內容;機身後緣藉助陰影全部遮蔽,沒有顯出任何氣動面的痕跡;加上刻意選擇的繪畫角度,用機翼和機尾“恰好”遮蓋了飛機關鍵的尾噴口部分;由於想象圖描繪的是飛行狀態的B-21,這張圖甚至還沒有2020年美軍發佈的另一張效果圖中的起落架和相關艙門部分。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新效果圖其實和1987年美國正式對外公開B-2戰略轟炸機的時候只給媒體展示“限定正面照”一樣,屬於實際嚴格保密狀況下的對外公開活動,該露的露,不該看的都沒有。

和老圖一樣,重要的動力系統沒有透露,這使得外界很難推測B-21的起飛重量和飛行性能——以及最重要的航程性能

除了新的B-21效果圖,美國空軍並沒有對B-21的相關項目進度給出更多新情況。按照2021年6月美國空軍負責空軍採購、技術和後勤的助理部長達琳·科斯特洛所透露的內容,首批兩架B-21的原型機已完成建造,年內就將開始接受測試,預計2022年即將進行首飛。作爲一款2016年正式獲得名號,研製過程可以上溯到2009年,項目討論則早在2003年的戰略轟炸機,目前這個研製速度算不上飛速,但進度顯然大幅領先其他有志於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的國家。

有關B-21本身的定位和性能特點,作爲一款高度保密的戰略轟炸機,雖然美國方面對其研製進程有諸多公開報道,但對其技術細節依然諱莫如深。美軍之所以在眼下研製B-21,很大程度上就和美軍研製其他新型戰略核武器平臺一樣——汰舊換新第一,技術升級第二。

“你再罵”

美國戰略轟炸機隊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完成了B-2轟炸機的量產服役至今,近30年來沒有任何新的飛機入列。時間的推移,加上美國戰略轟炸機部隊在過去數十年中全球奔波,承擔了相當的部署任務,導致機隊不僅在規模上開始縮水,質量也明顯下降。

美軍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在上世紀80年代列裝,最初計劃是以低空突防對蘇聯展開核打擊,但由於其結構複雜、維護使用成本高,加上冷戰後戰略核值班任務的驟減與常規作戰任務的劇增,B-1B不僅迅速老化,使用成本也水漲船高。其現役數量已經減少到45架,也早已不再承擔戰略核打擊的任務。

與此同時,美軍的B-52系列轟炸機普遍機齡都已經超過了60年,這種基本沒有戰場突防能力的老裝備儘管依靠各種花樣翻新的防區外打擊武器依舊保持着生命力,憑藉其相對便宜的維持成本在各種常規打擊任務裏擔當重要角色,但畢竟整體設計已經落後於時代,在高威脅戰場環境下很難發揮更大的作用。

B-2轟炸機雖然有至關重要的隱身能力,但上世紀80年代的隱身技術過於嬌貴,加上B-2的產量很小,導致該機不僅出勤率不高,使用成本還難以下降,難以獨擔美國空基核打擊力量的大梁。

這也讓美軍對B-21的要求很明確,那就是在技術上取得進一步提升的同時,控制採購成本,以便美軍採購較多的數量,滿足包括常規作戰在內的各種任務對裝備規模的需求。

B-2雖然擁有全波段隱身性能較好的優勢,但這幾年來美軍一次性出動B-2的數量很少超過4架

這一系列的要求註定了B-21需要認真考慮項目本身的經濟性能,加上裝備研製進度的要求,客觀上讓其最終設計走向了目前看到的這種規模上頗爲自我剋制,技術上甚至有一些“保守”的道路,以至於不少軍事觀察人士紛紛調侃B-21只是B-2轟炸機的一個改進型號。

這自然與B-21在總體設計和機載設備選用過程中的選擇有關。比如在氣動佈局上,該機作爲諾·格公司牽頭研製的又一款戰略轟炸機,整體構型依然是和B-2一脈相承的無尾飛翼佈局,這就註定了在B-2飛行員團體中廣受詬病的諸如機動性差、操縱遲緩、飛行路徑規劃嚴格等問題在這款新飛機上很難有徹底的改觀。

而作爲一款使用兩臺現有貨架產品、無加力渦扇發動機的轟炸機,即使F135的單發推力更大,B-21在整體規格上依然會比四發的B-2要縮水一些。

在這樣的整體規格之下,儘管B-21的彈艙會針對新一代的機載武器有更多的適應性優化,機載航電系統也會較之現有的轟炸機有巨大的提升,但作爲美國時隔30多年推出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B-21沒有對戰略轟炸機的技術概念有顛覆性的突破,甚至連外形尺寸都沒有變大。

如果類似的評價標準被用到同樣是美國新一代空基核威懾組成部分的AGM-181“遠程防區外巡航導彈”上,得出的結果也不那麼令人樂觀。作爲一款射程超過2500公里,用於替代AGM-86空射巡航導彈的新一代武器,AGM-181目前的整體情況依然處於連準確的具體外形都不爲人知的狀態中。不過從美軍對該彈要在2030年左右形成初始戰鬥力的時間節點要求,一架B-21計劃裝載21枚該型導彈的尺寸重量限制,要求該彈能夠滲透嚴密防空系統的技術目標,以及該彈承包商雷神公司此前在相關武器領域的開發經驗來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相關技術指標的可行技術路徑,不出意外就是高亞音速、低可探測性的傳統巡航導彈路線。換言之,這款導彈最後列裝的狀態很可能與AGM-129、AGM-158等類似,同樣算不上是一款顛覆性的武器系統,而更像是美軍在現有技術路徑上的漸進升級產品。

LRSO很有可能變成大JASSM

看起來大差不差的飛機加上看起來無甚驚喜的導彈,面對俄羅斯驚爲天人的下一代轟炸機方案想象圖或者另一個大國傳聞中的“The Next”,這種保守無疑讓人覺得美國頗有點“不思進取”。不過從戰略核武器項目的重要程度和裝備研製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美軍的這一系列動作倒是有其合理之處。

和使用“空射高超”的某大國新型戰略空基載具相比,B-21在武器投送上有些“保守” 圖源:見微博水印

一來對於戰略核武器而言,其主要的關注點依然是威懾能力而非實際戰鬥效能的最大化,而對於美軍這樣在冷戰後已經30年沒有大規模更新過核武庫的武裝力量而言,新一代核武器載具在保持其威懾力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保證美軍能夠可靠地及時獲得核武庫的更新而非爲了大幅提升性能面臨技術風險——美國作爲世界頭號核武器強國,早已經不需要像在美蘇冷戰期間那樣靠各種高風險裝備來爭奪領先地位,反而要提防新裝備因爲技術問題無法及時形成戰鬥力帶來的核威懾力空窗,在美國無力爲新一代核威懾力量搞幾個項目互爲備份的情況下,降低項目風險是領先者的穩妥選擇。

美軍未來核載具的大頭還是潛射彈和井基彈 圖源:社交媒體

二來作爲高度複雜的武器系統,無論是B-21戰略轟炸機還是遠程防區外巡航導彈,其研製過程都經歷了漫長的論證和技術準備過程,這也意味着它們使用的技術和定下的技戰術要求,實際上反映的是過去10年裏美軍對於未來核武器領域威懾能力的看法。

相比美軍在常規武器開發需求領域在過去十幾年裏經歷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導致大量常規兵器研製時的想定威脅與服役時的實際對手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美軍在覈武器領域裏的情況反而穩定得多。雖然新崛起的大國正在穩步增強本國的核武器力量,像高超音速武器這樣新技術也會對核武器的投擲和防禦帶來新的變數,但歸根到底,國家的戰略核武器力量比拼依舊是一場基於技術均勢基礎上有關核載具和核彈頭的數字遊戲,以美俄核均勢爲主要矛盾的競爭環境依舊是美國在這一領域不變的現實。除非國際核軍備競賽在短時間內驟然升溫或者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B-21戰略轟炸機和遠程防區外巡航導彈這對打擊組合,將成爲2030年前後美國空基核力量的骨幹裝備。

B-21最終用途也不難推測

相比領跑中不斷鞏固本國核優勢地位的美國,處在其後奮起直追的其他核大國的條件往往都沒有這麼優越。俄羅斯雖然有着不少的技術積累,但苦於資金嚴重不足,只能有的放矢地選擇在戰略導彈核潛艇、陸基機動導彈發射系統以及一些新概念武器等領域進行投資,盡力增強俄羅斯核武庫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核打擊能力,確保對手不會進行戰略冒險。

其他的大國雖然在資金上更爲充裕,但其核力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美國有着極大的差距,近年來的大力發展雖然讓其核力量有了顯著提升,但更多隻是勉強達到了戰略核威懾領域“門類齊全”的目標,加上空基戰略核力量需要強大航空工業做後盾,而該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積累相對有限,直到近年才初步具備了研製B-2級別先進戰略轟炸機的主要產品和技術基礎。由此推測,即使一切順利,2030年前後這幾個核大國都有了進入實機階段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項目,美國依然有望維持其在空基戰略核威懾力量上的優勢。

十四五和十五五先這樣了,有什麼事情十六五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