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的青年幹部楊利沒想到,自己上傳的一段十幾秒的小視頻成了大熱門。這段題爲“‘七一勳章’獲獎者王書茂載譽而歸,老王回來啦!”的視頻,主角正是來自海南的“七一勳章”獲得者王書茂。

村民自發歡迎、綻放煙花……十幾秒的短視頻展示了當地對這位“七一勳章”獲得者的祝賀。王書茂回到家鄉,回到平凡而又不一般的身份:茂公。

茂公是潭門百姓對王書茂的敬稱。1956年出生、65歲的王書茂有着海南本地人少有的高大身材,長年被海風和陽光吹曬得皮膚黝黑,這讓王書茂更顯威嚴。

他所獲得的“七一勳章”頒授詞是:爲國護海的模範,先後參加多項國家重大涉海工作,參與南沙島礁建設,培養南海維權民間力量。在南海維權鬥爭中衝鋒在前,不怕犧牲、寸步不讓,堅決捍衛我國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帶領羣衆造大船、闖深海,發展休閒漁業、建起海洋民宿,實現共同致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改革先鋒”等稱號。

王書茂生活的千年漁港潭門鎮是海南省通往南海諸島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海南漁民赴南海作業的後勤給養基地和漁貨集散地。潭門鎮的漁民們祖祖輩輩都在南海同風浪搏鬥,在大海里謀生存找財富,南海就是當地漁民眼裏的“祖宗海”。

然而,王書茂和漁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漁民的正常作業經常遭到部分周邊國家的無理驅趕、襲擾和抓扣,被抓後還要求他們在所謂的“認罪書”上簽字。

一次次被無理抓扣讓漁民們更加團結,更加熱愛南海。王書茂說:“1985年,潭門海上民兵連成立,民兵連的主要任務是邊生產邊維護我們的南海。那年我29歲,聽到消息後,有幾十個人都主動要求參加民兵連,想着一定要擔負起保護南海、守護子孫後代的責任。”

年輕時的王書茂一年要去南海3次,每次都要一兩個月,常年的南海生活讓王書茂自稱“南海人”。他說:“我非常高興能成爲海上民兵,作爲一名南海人,守護好祖國的南大門,這是我的光榮。我在1992年當上了海上民兵連的副連長。”

南海民兵,中國南海最爲特殊的羣體,其中絕大部分成員是南海漁民,打魚是他們在南海的主業。也如王書茂所說,南海民兵還肩負更光榮的使命:堅決守護好南海不受侵犯,堅決維護海上主權完整,承擔南海建設、南海搜救的任務。王書茂逐漸成長爲南海民兵隊伍中最忠誠、最傑出的代表。

他回憶,1996年的一天,自己捕魚時發現某國人員欲侵犯一無人島礁,他帶領民兵連弟兄,堅守島礁7天7夜。7天虧損八九萬元。2014年5月,王書茂率領民兵連10艘漁船、200多名民兵骨幹,守護我鑽井平臺,有力地維護了南海主權不受侵犯。

王書茂被稱爲“漁民建設南沙島礁第一人”,多個島礁都曾留下他揮汗如雨的身影。他不僅自己主動請纓,還帶領父輩、子輩,一家人一起開船運送建築材料,“三代同堂建南沙”成爲南海傳奇。最困難的一次運送是在某個島礁,風浪大、礁盤小,漁民輪換拉小艇,持續幹了半年。1998年1月的一天,運送建設島礁物資的漁船突遇9級狂風,4米高海浪擊打木船。王書茂沉着指揮民兵連在船頭拋錨,船頭迎着浪頭,在海上漂了4天4夜。他說:“就是把命丟了,也要把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完成好。”

王書茂永遠記得自己在島礁上奉獻的青春。也就是在投入南沙島礁建設時的1996年,王書茂在建設工地上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王書茂帶領民兵連兄弟累計出動漁船800多批次,運送各類建材400多萬噸,協助完成了多個島礁的施工任務。

現在,步入老年的王書茂仍然身體強壯,每年至少前往一次南海。隨着南海局勢的穩定和祖國的日益強大,王書茂近些年來也已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從民兵連轉移到潭門村的小康建設上。

作爲潭門村黨支部書記,王書茂一直鼓勵當地漁民升級換代,造大船闖南海。2013年,王書茂響應政府號召,第一個承包大船——一艘850餘噸的鋼質漁船,並及時分享承包心得,打消村民顧慮。如今,全鎮已有上百艘具備遠海作業能力的大型漁船。

因海洋保護和產業轉型的需要,王書茂又鼓勵漁民參與休閒漁業的發展,建設特色海洋民宿。截至目前,潭門鎮已有近400位漁民分別組織成立了5個休閒漁業合作社,發展海上垂釣、民宿、潛水等第三產業,當地由此成爲遠近聞名的南海漁業文化旅遊名鎮。

王書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次獲得“七一勳章”是對自己的肯定,備受鼓舞,將來還要繼續爲國家、爲南海、爲人民羣衆多做一點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