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明河治理的啓示:城市內澇必須堅持系統治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表示,“大雨必澇,雨停就旱,旱澇急轉”的現象在一些城市十分突出。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很多,加上水具有流動性,因此治理城市內澇必須堅持系統治理。

每逢汛期,城市的內澇問題就會引發廣泛關注。

城市水環境治理,一方面是疏通,另一方面是污染治理。否則既會引發內澇,也會引發污染擴散。

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畔,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這裏水流舒緩,水清岸綠。時而有幾隻白鷺掠過水麪,瞬間便叼着小魚飛到遠處。不少市民在岸邊跑步、聊天。

“幾年前,這裏的水又髒又臭,住在周邊的市民都不敢開窗。”一位正在健身的老人說。

在前不久結束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南明河作爲城市“母親河”治理典範受到關注。貴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建華在論壇上介紹,經過幾年治理,南明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流域內25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7條主要支流水質全部達標,部分區域水質達Ⅲ類及以上,污染物濃度與治理前相比平均下降11.2%,河道7年不清淤。

這是怎麼做到的?

適度集中,就近處理、回用

南明河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全長185公里,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南明河曲曲彎彎,穿過貴陽市人口密集區。

參與南明河水環境治理的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孔海南介紹,治理水污染通常就是建污水處理廠,而且是建在河流的下游,收集污水後再統一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就算完成治理任務了。但貴陽不是這麼考慮的。

“南明河不僅水要清、岸要綠,還要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孔海南說,通俗地講,就是河底是有泥鰍、蚌殼,甚至是一些原生的水生動植物,“讓水下生物處於一個自身完成蝦喫泥巴、魚喫蝦的生態循環狀態”。

2012年,貴陽市決定採取PPP模式招標,系統整治南明河。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旗下的中國水環境集團中標。該集團董事長侯鋒告訴記者,南明河項目是國際上首次開展的最大尺度城市水環境治理,實現了“廠網河湖一體化”,不僅解決了黑臭,也復原了南明河的生態。

侯鋒介紹,過去南明河的治理模式爲“大截排、大集中”,管網建設難、施工難度大、徵地拆遷投資大、河道生態基流少,南明河長期面臨從下游調水壓力等問題,陷入到“反覆治理、反覆污染”的僵局。

在對南明河水環境做了系統的調研後,中國水環境集團提出“適度集中、就近處理、就近回用”的治理路徑,在南明河沿岸新建了16座分佈式下沉式再生水廠,提標改造5座,實施了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污水處理、臭氣治理、生態修復等項目工程。

以青山廠爲例,原方案是在下游30公里建新廠,徵地、管網等共計7.35億元,年調水費1700萬元。現方案原址下沉,與居民區零距離,地面建設了生態公園、停車場、水環境科技館等,在徹底解決鄰避問題的同時,可實現再生水100%回收利用,城市污水變成城市資源。

經測算,通過分佈式下沉再生水生態技術,節省了土地千餘畝,年節省調水費1.58億元,不僅解決了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而且降低了污水管網地下長距離輸送帶來的滲漏及環境風險。

城市內澇必須堅持系統治理

專家告訴記者,河道淤積與污染是相伴而生的。一些污染直排入河的河道,淤泥能厚達一兩米。一旦行洪,將嚴重威脅兩岸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而減輕污染和河道淤積,就能提高河道的過流能力。

第一財經記者在貴陽市採訪時瞭解到,在岸上,貴鋼、貴、水泥廠等污染排放大戶逐漸遷走,徹底關上了廢水排放的“水龍頭”。河道里,新建污水管網65公里,改造排水口263個,堵上了33處截污溝滲漏點。

據侯鋒介紹,通過沿線的各分佈式下沉式再生水廠,南明河實現了清水入河,污泥低溫幹化後可再利用。

貴陽市水務管理局副局長劉楚霞告訴記者,過去的南明河,至少1-2年就要進行一次大規模清淤。如今,南明河已經連續7年沒有開展大規模清淤了。

今年4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指出,治理城市內澇事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發展工程。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進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城市內澇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仍存在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排水設施建設滯後、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

《實施意見》明確,城市內澇治理應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統籌城市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統籌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澇體系。

《實施意見》提出,加大排水管網建設力度,逐步消除管網空白區,新建排水管網原則上應儘可能達到國家建設標準的上限要求;加強調蓄空間維護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工工地周邊、低窪易澇區段、易淤積管段的清掏頻次;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改造與市政建設特別是洪澇災後恢復重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有機結合。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近日表示,“大雨必澇,雨停就旱,旱澇急轉”的現象在一些城市十分突出。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很多,加上水具有流動性,因此治理城市內澇必須堅持系統治理。

根據上述《實施意見》提出的時間表,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排水防澇能力與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