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底,我受新華社指派與兩位同事一道,輾轉前往尚處在美國全球反恐戰爭前線的阿富汗擔任戰地記者,並在那裏工作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其間,目睹了阿富汗自1979年蘇聯入侵後經歷連年戰亂導致的基礎設施癱瘓和民生凋敝,也爲阿富汗人民在極端貧困和缺乏安全感的生存狀態下依舊對美好生活充滿渴望而感動。

12月17日,我們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搭乘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一架公務飛機抵達喀布爾。由於美軍在入侵戰爭中幾乎炸燬了阿富汗所有民航客機,此時外國記者進出阿富汗除冒險走陸路外,基本上只能依靠聯合國機構定期往返於喀布爾和伊斯蘭堡之間的小型公務飛機。

在喀布爾分社工作期間,我們除了關注和廣泛報道阿富汗戰後重建、安全局勢、塔利班重新集結、美軍及國際安全部隊在阿軍事行動、阿富汗制憲大會等時事新聞外,還採寫了大量關於阿富汗婦女、兒童、難民、教育、文化藝術等題材的稿件。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對阿富汗在塔利班垮臺後第一部電影故事長片《彩虹》的拍攝過程及女主角的採訪。

該片由阿富汗國家電影公司聯合一家伊朗製片公司出品,講述塔利班統治期間喀布爾一名少女因家中的男性均在戰亂中喪生,不得已被母親和祖母打扮成男孩外出乞討謀生的故事(塔利班禁止女性工作、上學,即使外出也必須有男性家人陪同)。影片中,母親對害怕被塔利班識破的小女孩說,等有一天天上出現了彩虹,她就可以變回女孩。

影片女主角扮演者、當年12歲的瑪麗娜·古巴哈里是導演巴爾馬克在喀布爾一家飯店附近的貧民窟裏發現的。導演說,本色出演的她完美表現了影片中的悲劇角色。在拍攝最後一個場景時,瑪麗娜淚流滿面,無法念完她的最後一句臺詞。據導演介紹,瑪麗娜的悲傷是因爲擔心拍攝結束就意味着她不得不重新回到過去那種沿街乞討的生活。

《彩虹》一片不僅給瑪麗娜一家帶來了新生活,也讓沉寂多年的阿富汗電影業獲得了新生。在經歷了23年戰亂,尤其是塔利班長達6年禁止娛樂的極端統治之後,阿富汗電影業終於走出黑暗,重新活躍起來。

2003年1月27日,對阿富汗的影迷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時隔多年,他們終於在電影院裏看到了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當這部影片風行全球時,這裏還處在塔利班禁慾主義的桎梏中。當天上午,喀布爾下起了大雪,但鬧市區影院的門前仍擠滿了翹首以待的觀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