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如何破解?

新京報訊 持續多日的特大暴雨,讓河南出現了嚴重的城鄉內澇,鄭州、新鄉等地受災。降雨仍在繼續,雨停之後,受災地區將面臨防疫任務。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俗語是否有科學依據?災後防疫的核心是什麼?普通民衆又該如何“自救”,記者連線曾親歷災後防疫的疾控專家,就此進行答疑。

暴雨洪澇至河南多地受災 國家組赴當地指導防疫

7月17日以來,鄭州一場特大暴雨引發全國關注。城市內澇、地鐵停運,據鄭州網信最新消息,暴雨引發的洪澇和次生災害已導致51人遇難,395989人緊急轉移安置。日前,鄭州內澇退去,而降雨仍在繼續,新鄉、衛輝等多地受災。

7月22日,國家衛健委衛生應急辦公室發佈消息,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雷海潮帶隊,由衛生防疫、心理健康、社區衛生等專家組成工作組趕赴河南,支援指導當地開展緊急醫學救援,組織開展醫療衛生機構災害風險排查,確保正常診療秩序,加強心理撫慰和疏導,做好災後衛生防疫。

據河南省疾控中心官網消息,該中心日前召開救災防病工作會議,提出要指導全省做好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的應對工作。包括加強飲用水、環境、食品的安全監測,提高疾病監測敏感性,做好重點地區、重點人羣、重點疾病的防範,完善藥品、試劑物資儲備等。參與會議的包括該中心涉及傳染病、免疫規劃、寄生蟲病、公共衛生、消殺、應急等多個部門。

·追問1:“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有科學依據嗎?

民間俗語“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並不是一句空話。

根據《自然災害公共衛生應急工作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自然災害往往伴隨着大量的人員傷病甚至死亡,災後災區醫療衛生需求增加,飲用水和食品的安全性存在隱患,傳染病病媒生物及宿主動物發生變化,人羣居住生活條件惡化以及區域人員活動頻繁,這些改變,均可能導致災後易發生某些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傳染病暴發造成的死亡人數甚至大大超過始發災難。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醫師竇相峯曾參與汶川地震、北京“7·21”暴雨的災後疫情防控工作。他介紹,歷史上,洪澇災害曾引發霍亂,傷寒,痢疾和甲型、戊型肝炎等大流行,1998年洪水過後,孟加拉西部曾發生16000多人的大規模霍亂流行。不過,衛生防疫的及時介入,有助於降低疫情流行的風險。

·追問2:洪澇帶來哪些防疫挑戰?

不同的自然災害可能導致的公共衛生影響各有不同。

《指南》評估了地震、洪災、澇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其中洪澇災害中洪災更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對衛生設施地區化破壞更嚴重。因爲供水系統破壞嚴重、食物短缺和人羣大量流動以及滯水面積增大,蚊子等媒介昆蟲孳生地擴大,兩者都存在傳染病潛在威脅,包括腸道傳染病、動物源性疾病及蟲媒傳染病。

竇相峯介紹,洪澇中,水源、食物容易受到污染,缺水缺電的艱苦環境中,人體免疫力下降,更易出現腹瀉等腸道疾病;棲息地被淹沒後,一些宿主動物的分佈、數量等發生變化,一些動物源性傳染病可能因此傳給人類;蚊子、蒼蠅易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而蒼蠅可以傳播腸道傳染病,蚊子是登革熱、乙腦等疾病的傳播媒介。

此外,農村和城市環境不同,情況也會不一樣,鄭州爲城市環境,新鄉則多農田曠野,待洪水退去,農民返回田中勞作,活動範圍廣,更需要注意蚊媒疾病的防控。

·追問3:災害防疫如何開展?

災害發生的不同階段,防疫工作有不同重點。

在災害發生前的應急準備期,當地應識別區域內主要自然災害人羣健康風險,收集積累相關基礎資料,完善自然災害公共衛生應急預案和衛生應急計劃等制度文件,做好自然災害公共衛生應急技術、人員和物資準備工作等。

災害發生後的災害應急響應期,早期以開展現場緊急醫療救援爲主要任務,同時開展災區公共衛生風險評估、恢復災區傳染病報告系統、關注災區重大傳染病疫情預警,做好開展災害現場公共衛生應急工作準備。隨着災區居民逐步脫離險境,陸續進入臨時集中安置區域生活。此時,災區公共衛生應急工作將以疾病防控和衛生防疫爲主,包括持續開展公共衛生風險評估、疾病預防和控制、公共衛生風險源控制和公共衛生服務恢復等。

竇相峯介紹,疾病防控從緊急搶救時就會介入,之後會在災區進行水源調查、消殺、疾病監測、安置點評估等工作。相比日常,災後防疫工作力度更大,疫情監測由被動監測變爲主動監測,工作人員也會進入基層調查居民是否出現相應的傳染病症狀。北京“7·21”暴雨後,疾控人員迅速調查了房山自備井等水源安全情況,並開展疫情監測處置。

當災區公共衛生應急響應工作結束,進入災後評估總結期,當地應總結經驗教訓,評估災害公共衛生應急工作效果,針對特定災害和特定區域的自然災害公共衛生應急工作提出改進建議等。

·追問4:災後防疫有何難點?

暴雨過後,鄭州水網電網遭到重創,大量市民發現不能上網。7月22日下午,河南省衛健委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手機已不能通話。河南省疾控中心也出現漏水、供電不及時的現象。

竇相峯介紹,災後基礎設施受到損壞,會影響工作人員的活動範圍,網絡中斷則讓數據統計、上報變得困難。汶川地震時,傳染病網絡報告系統癱瘓,只能通過衛星電話等方式彙報總體情況。需要電力運轉的檢測設備也會受到影響,但不少疾控機構現在已配有移動檢測車,可以接電或自己發電,以應不時之需。

·追問5:民衆應當如何“自救”?

近日,河南省疾控中心發佈了洪澇災害公衆健康防護建議。

洪災過後,受災區容易存在食品與飲水安全問題。如自來水可以使用,喝前釋放至少3分鐘,並煮沸1分鐘。被洪水淹沒的井水不能急於飲用,也不可用於洗菜。再次使用前需經過處理和消毒,之後煮沸飲用。丟棄與洪水直接接觸過的食品和性狀氣味發生改變的食品。

洪水過後,對過水村屯、內澇和被水淹村屯應及時清淤,修整廁所、牲畜圈,修整院庭、填平坑窪,清除淤積在戶外易腐爛變質的動物屍體和植物。動物屍體應深埋,土層應夯實。通過安裝紗窗、紗門,人工捕打和藥物殺滅等方法控制蚊、蠅與老鼠,垃圾應集中堆放,及時消毒與清運。

返回家園之前,要檢查房屋結構損毀情況;提前給房間通風,檢查是否存在鬆散脫落的電源線和氣體泄漏;不要進入被洪水淹沒的地下室,存在觸電危險;房屋需進行全面的清潔之後再入住。

房屋所有的積水應儘快清除,如果積水錶面有石油類物質存在,需先聯繫專業人員將其去除之後,再清除積水;徹底清潔牆壁、家用設施、地板、傢俱等,清洗所有柔軟織物,包括牀品、衣物、兒童玩具等,並用家用清潔劑溶於熱水進行消毒;如果房屋內多孔物質被洪水浸泡超過48 小時,則很難被徹底清洗乾淨,建議丟棄。常見多孔物質包括地毯、牆紙、衣服、皮革、木製品、食材等;房屋清潔後可用風扇、空調、除溼機等加快風乾速度,以減少細菌滋生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