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表现形式的作品《钟馗》《骏马》笔力苍劲,神态栩栩如生;工笔画表现形式的作品《文化长征》巧妙地将西南联大师生的迁移路线、行路情景、祖国河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数量众多的人物肖像作品如同摄影作品,人脸上的皱纹、衣服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走进国家一级雕刻技师、云岭工匠钱三毛的艺术馆——滇派文化孵化中心,一幅幅细腻逼真的作品映入眼帘。走近每一幅作品,用手触摸,才明白所有看到的线条、纹理都是由大小、深浅、疏密不一的锥点组成的。这一幅幅石影雕艺术作品,就像是在石头上“绣花”一样,每一件都是千锤万击而来。

石影雕是一门结合了雕刻和绘画的艺术,创作者用钢锥通过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敲击,在黑色的石板上留下锥点,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形成绘画效果或摄影效果,其作品不变形、不褪色,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技艺。

钱三毛15岁离开出生地四川,到福建泉州学习石影雕技艺。为了在陌生的地方站稳脚跟,他白天打工,晚上学艺。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过人的天资,他很快就学会了石影雕的基本技艺,开始独立从事创作。

之后的时间里,钱三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激光雕刻、机械加工等工业化手段不断冲击手工雕刻的大背景下,他一直将这门艺术当做信仰,选择默默地用手工方式做出诸如《上海千米文化长廊》《上海知青文化墙》等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并通过大众化、市场化等努力将这门技艺不断传承、发扬光大,成为石影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条30公分的线,在纸上画需要几秒钟,在石头上凿白需要几个小时,把两边凿白中间留黑则需要半天到两天时间,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创作者的温度和情感。”钱三毛说。

2013年,钱三毛因为“临沧国际微电影节”结缘云南,很快被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底蕴所吸引,加之政府部门的诚意邀请和大力支持,他将上海的工作室搬到了云南,立志努力开发云南文化的富矿。

来到云南后,钱三毛创作了诸多具有云南元素、民族元素的作品,建立了影雕技艺培训传习基地,还用5年时间创作了《影雕艺术漫话》一书。他的石影雕作品除了出现在艺术家的收藏室里,还出现在了公园、火车站、普通宾馆酒店里,这门曾经小众的艺术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

20多年来,钱三毛教出的徒弟有近百人,他还先后前往俄罗斯、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推广和弘扬石影雕艺术,让这门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云南是玉石翡翠的原材料供应大省,但石雕技艺的传承、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地区尚有差距。去年,钱三毛成立了云南滇派文化传播公司,并设立会客厅,提供文化、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家沟通交流的平台。他希望以“石”为主题,在云南筹建石文化博览园,围绕石雕、石艺术、石文化等开展对外交流、技艺培训传承,培养更多的石雕技能人才。

劳动者说

“我将发扬工匠精神,让石影雕这门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做一名无愧于祖先和时代的好艺人。”

云南网记者郎晶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