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受青睞,超4成受訪消費者表示願意購買

原標題:一些年輕人青睞臨期食品 安全問題如何保障

“這家店離地鐵很近,我下班回來經常順便進來逛逛,雖然許多食品已臨期,但和正價商品比折扣力度很大,品類也挺多,挺划算的。”像張玲(化名)這樣順便進店隨意挑選喜愛的折扣食品的年輕人很多。

“現在一些90後、00後並不介意食品臨期,因爲本身在保質期以內,價格還便宜。”店主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這家店開了近兩年,生意一直還不錯,回頭客多半是年輕的上班族。

“用打折的價格,喫到不打折的美味”?

近年來,隨着臨期食品行業的迅速發展,以“進口食品折扣店”名義主營臨期食品的店鋪開始在街頭出現,大部分臨期食品已過保質期2/3時限,並且越臨近保質期的商品折扣力度越大。

一些年輕人對臨期食品的消費熱情催生了線下臨期食品市場新經營業態的出現,更有不少年輕人在線上“薅羊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中輸入“臨期食品”後,發現有很多帶有“裸價”“折扣”字樣的專門經營臨期食品的特賣網店,店裏有不同類型的包裝食品可供下單購買;手機上也可搜索到多款專門網購臨期食品的應用和微信小程序。

在一些社交平臺和與臨期食品相關的社區裏,數以萬計的成員在分享購物心得,如豆瓣網站上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自去年9月創建以來,成員數量持續上升,目前已超過7萬。“用打折的價格,喫到不打折的美味”,成爲這些年輕人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

臨期食品市場潛力到底有多大

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平臺挑選臨期食品。艾媒諮詢今年1月發佈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從供給側來看,2020 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會突破300億元。目前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爲26歲至35歲的佔比47.8%,年輕人成爲購買主力。

實際上,臨期食品並不是一門“新”生意,在電商平臺上衆多的臨期食品售賣店中,有些店鋪經營時間長達5年。但隨着越來越多臨期食品的出現,其市場價值逐漸被進一步發掘。尤其在疫情之後,以好特賣、小象生活爲代表的多家大型線下臨期食品折扣品牌店以連鎖的方式不斷擴張,個體經營的小型臨期食品折扣店數量也在持續增加。

守護臨期食品安全底線

線上線下臨期食品銷售的火爆也讓很多人看到了商機,於是,越來越多的商家湧入這一市場。臨期食品安全問題也越發引人關注。

在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看來,臨期食品是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規範來說,其本身屬於安全食品,只是由於銷售環節可能存在管理不規範等問題而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和消費糾紛。

今年4月29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下簡稱反食品浪費法)中特別提到,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但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並不是所有較大規模的商超都執行了這一規定;有的大型商超雖已專門設置了標示爲“臨近保質期食品專區”的貨架,但同時也存在將某些臨期食品與未臨期食品一起混雜在其他普通促銷區的現象;有的大型商超雖然設置了臨期食品專售區,卻以“折扣淘”“特價”等標示語迴避“臨期食品”字眼。

對此,孫娟娟認爲,反食品浪費法已明確規定了將臨期食品進行“分類管理”“特別標示”“集中陳列出售”的要求,也就是說,商家銷售臨期食品必須要讓消費者在保障知情權的前提下,明明白白地購買。否則,一旦某些臨期食品混雜在普通促銷區,很可能會因商超管理人員未及時檢查分揀,導致過期食品銷售問題發生。

進口食品本身正價較高,所以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臨期食品專賣店,臨期進口食品對年輕人而言也是搶手貨。但記者在一家進口食品折扣店發現,一種標明原產國“烏克蘭”的糖果雖然俄文產品信息中註明了生產日期和過期日期,但中文標籤中卻缺少相應的標識。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進口食品應當經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檢驗,經檢驗合格後在外包裝上添加中文標籤,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之後才能進入我國境內市場銷售。孫娟娟認爲,中文標籤上生產日期的缺失侵犯了消費者對商品的知情權。消費者如果發現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合理維權,這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權利。

據瞭解,臨期食品的貨源目前主要來自大型商超的供貨商即經銷商。一旦大型商超將臨期食品退回經銷商,臨期食品將經歷“大型經銷商——大型二手囤貨商——若干小型中間商——實體臨期食品折扣店——消費者”這一新的多重流通環節。在一些社交網站、短視頻網站上,一些“倒爺”UP主經常會分享其收售經驗,在很多中間商建立的微信羣中,收售臨期食品的信息不在少數。

面對如此多重環節的流通鏈條,本身就在“期限”壓力下的臨期食品是否存在修改生產日期的情況?對此,很多消費者不免存疑。雖然在採訪中,一些臨期食品供貨商對此予以否認,理由是許多臨期食品定價本身就幾毛錢,改日期的成本高划不來,但也有人覺得,隨着行業的不斷擴張,入行者魚龍混雜,經歷如此“三倒四倒”後的臨期食品,不否認可能存在這樣的風險。

對此,孫娟娟表示,商家篡改生產日期這種行爲並不是專門由臨期食品引發的新的食品安全問題,只不過在臨期食品銷售中,這種驅動力可能會更大。實際上,行業內部舉報、消費者投訴都是針對此類不法行爲有效監督的方式。同時,現行的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也對此類問題作出了相關處罰規定。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臨期食品時應注意以下三點: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可以放心購買和食用;購買臨期食品應按需購買,不要囤積,以免過期變質造成浪費;購買的臨期食品最好在保質期內喫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7月27日 06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