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團結香港基金:深港加強生物科技合作 採取“錨機構”模式

近年來,香港的生物科技行業發展如火如荼。7月26日,團結香港基金與內地兩大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合作,聯合發表題爲《策動灣區港深引擎 孕育生物科技新機》的生物科技政策研究報告,針對港深兩地的科技創新生態合作,爲港深兩地及香港政府提供七項建議,包括引進龍頭企業、建立大型研究機構等,期望充分發揮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齒輪作用,帶動香港和深圳兩地生物科技發展,加速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羣和創新高地。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會上透露,港深創科園會優先發展包括醫療科技在內的六個創科領域。目前,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正進行詳細設計,並將儘快展開有關工程,務求第一批共八座樓宇可於2024年至2027年分階段落成使用。

他表示,港府正與深圳共同建設由深圳科創園區和港深創科園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一區兩園”,發揮港深兩地優勢互補,助力大灣區建設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目前‘一區兩園’工作進展良好,兩地政府很快會推出合作區的聯合政策,探索提供科研資源、資金等方面的便利及支援措施,並會共同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落戶園區。”

香港科學院院長及創院院士徐立之則表示,在港深科技創新合作區內,“合作”爲關鍵詞,一般會以經濟收益衡量成功與否,但他認爲,港深科技合作應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出發,大家互相分享技術,以創新爲目標,暫時放下經濟回報,共同往國際進發做大事。兩地在科研上,暫時不要對經濟收益及回報有過高期望,而應以創新科技爲目標。

建立區內“錨機構”

香港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多間大學的基礎研究達到世界級水平,其中,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更在醫學領域成功躋身全球前40名;同時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對GDP貢獻增速位居當地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港深兩地強強聯手,前景將非常廣闊。

報告指出,港深兩地目前尚未形成一個世界級的生物科技產業集羣,若要實現集聚,採取“錨機構”模式至關重要,通過引進大型企業或建立大型研究機構,打造有利於本地初創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環境,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生物科技產業集羣。

“錨機構”模式從兩方面出發,一是由高校組成的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機構。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攜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等深圳院校,可與其他大灣區內現有的平臺和設施合作,建立大型研究機構,以吸引國際頂尖人才進行跨學科合作。

同時,報告建議香港與深圳政府部門應主動接觸龍頭生物科技企業,通過提供稅務減免、租金優惠、政府擔保的低息貸款等優惠,吸引企業在河套區設立總部或研發中心。此外,在輔助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方面,建議國家發改委可以作爲發起方,聯合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及深圳市政府的資金,設立深港生物科技合作基金,將部分資金投資於河套區內有潛力的初創企業,支持它們在中期發展成爲獨角獸企業。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 ,“錨機構”本質是一個吸引人才的想法,也是實現商業化的階梯。只有聚焦龍頭企業,在河套區產生一個生態環境,令中小企業依賴錨企業。

除了以“錨機構”來吸引人才,報告亦強調高校知識轉移,在實行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薄弱環節。建議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設立大學知識轉移活動的評覈框架,將大學在知識轉移評覈框架中的表現與部分政府撥款相掛鉤,促使大學鼓勵科研人員從事知識轉移工作。

“一區兩園”進展良好

港深之間建立一體化合作平臺、加強統籌協調與銜接兩地體制是貫穿全報告以及發佈會的關鍵要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強調,這份報告的關鍵詞是合作,港深兩地必須意識到只有兩地生物科技更大層面的合作,才能讓落馬洲河套區真正發展起來。

在加強港深合作,報告建立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在河套區加快發展港深生物科技產業集羣。同時,提供生物科技轉化服務的一站式平臺,此平臺可對接兩地相關監管部門,比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國家科學技術部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遺傳辦)在河套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同時,平臺亦可對接兩地的政府科研項目資金、風險投資資金、科研機構和合作機會以及知識產權安排等專業服務。

同時,在制度優化方面,報告認爲河套區應有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建議深圳市政府可以向中央政府爭取在河套區率先落實綜合授權,並由港深兩地政府聯合向多部委爭取生物科技改革試點政策。

在市場準入方面,香港對內地企業沒有市場準入的限制,但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則受到負面清單的限制。報告建議建議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放寬負面清單中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就外資的准入限制,允許在河套區註冊的香港生物科技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並向這些企業提供與內資公司相同的待遇。

而在生物材料和醫學器械流通方面,爲了加快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進口審批,報告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可以允許深圳海關和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生物材料入境檢驗檢疫流程,加快檢驗和放行”白名單“內的企業的進口生物材料。

(作者:朱麗娜,實習生孫禕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