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鴻星爾克大手筆捐贈值得提倡嗎?

超出企業盈利能力的慈善營銷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非理性行爲,極易被輿論和道德裹挾。

鴻星爾克“一夜爆紅”。

7月22日,鴻星爾克因捐贈5000萬元物資馳援河南災區,一度被網友送上熱搜第一。

不過,細心的網友很快發現,“出手大方”的鴻星爾克經營業績並不樂觀,遠遠落後於同行企業。去年,鴻星爾克的營收爲28億元,淨利潤爲負2.2億元,今年一季度負6000多萬元。安踏營收355億元,李寧營收144億元,特步營收81億元,就連361度都有51億元的營收。

儘管家底不厚,卻向災區捐贈大筆物資,這種強烈的“反差”,感動了無數網友。一些網友同情鴻星爾克經營狀況不佳,紛紛以購買其產品的方式來支持鴻星爾克:直播間湧進大量網友,數百萬人“野性消費”參與掃貨。線下門店也是擠滿顧客,有的實體店銷售額暴增十多倍。一傳十、十傳百,網友自發支持國貨的力量不斷匯聚,最終造就了鴻星爾克的爆紅。不得不說,這是企業慈善營銷的一個成功案例。

企業爲贏得更高的聲譽、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積極參與慈善從而加強客戶關係,與企業利潤之間具有正向的關係。2008年以來,我國民營企業慈善捐贈的熱情不斷高漲,每當社會發生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災難,企業都是參與慈善行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本次鄭州特大洪災事件中,企業在慈善捐贈方面同樣表現積極。

據不完全統計,捐贈金額在億元以上的有騰訊阿里、字節跳動、螞蟻集團、美團、富士康、拼多多、方大集團等等,互聯網大廠基本在內。捐贈金額在千萬以上的企業有小米、順豐、360數科、百度、龍湖、高途、OPPO、vivo、快手、聯想、網易、泰康、恒大、萬科、物美、萬達等等,以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企業爲主。

鴻星爾克作爲一家實體企業,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遠遠不能跟那些科技、地產巨頭相比,但是其慈善捐贈卻躋身千萬級的行列,難怪網民對其慷慨之舉大爲喫驚。

鴻星爾克的大手筆捐贈是否超出了企業的承受能力,外人不好輕易下結論。但是,撇開鴻星爾克不論,單就一家企業超出其盈利能力來做慈善,確是一種不夠理性的浪漫主義行爲。

正因爲如此,對於鴻星爾克5000萬元的捐贈,也有部分網友曾提出質疑,認爲企業沒有能力拿出來這麼多的資金,網上關於“詐捐”的聲音也一度在發酵,但鄭州慈善總會和壹基金兩家慈善機構先後發聲,擊破了這起謠言,在網絡的監督之下,鴻星爾克後續如實捐贈當無懸念。

2021年7月26日深夜,山西太原,一家鴻星爾克專賣店仍在營業,店內擠滿顧客

面對網民的瘋狂消費支持,鴻星爾克總裁吳榮照在其抖音個人賬號上回應稱:目前已經發出部分的物資,將根據兩個慈善機構的需求,陸續的履行的捐贈承諾。請不要神化鴻星爾克,呼籲大家理性消費,避免對別的同行造成困擾,國貨品牌都需要大家的支持和愛護。

互聯網是一個情緒化的輿論場,部分網絡輿論對企業的容錯率本來就極低,再加上大量的激情投入,因愛生恨進而產生反噬後果的可能性極大,“野性消費”釋放出的狂暴能量,豈是輕易能夠駕馭?憑一時熱情激發的消費慾並不持久,情感營銷從來都是雙刃劍。

鴻星爾克將要面對的是持續性的慈善壓力,網友支持總是意味着新的期待。之後其他地方一旦發生重大災難,鴻星爾克是否開展同樣的支援?這樣的品牌維護成本,不是一個企業所能承擔的。

企業慈善捐贈作爲優化配置資源、獲取社會資本的一種新理念、新戰略, 固然能爲企業配置道德、信譽和形象等社會無形資產。理性慈善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表現,有助於贏得社會聲譽、建立品牌影響力,是一種企業和社會雙贏的行爲,但是超出企業盈利能力的慈善營銷卻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非理性行爲,極易被輿論和道德裹挾,恐難以收場。

鴻星爾克因豪捐引發的“野性消費”告訴我們,企業慈善是社會期待和褒揚的善舉,但如果作爲一種營銷手段,還應該慎之又慎,非理性慈善不應當得到鼓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