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

(2021年7月14日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來源:湖南日報

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改革創新爲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目的,充分發揮“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要素豐富的資源優勢、潛力巨大的市場優勢和特色鮮明的文化優勢,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着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着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着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湖南,着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彰顯新擔當,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投入產出效益大幅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內生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1%,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61.5%。在創新發展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件。在協調發展上,長株潭都市圈成爲全國重要增長極,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一核兩副三帶四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在綠色發展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9%以上。在開放發展上,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位居全國前列,對外貿易依存度提高到15%。在共享發展上,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統籌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高,就業更加充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到2035年,基本建成“三個高地”和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進入創新型省份前列,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達到更高水平,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

二、堅持創新發展,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高地。統籌全省先進製造業區域佈局,實施先進裝備製造業倍增等“八大工程”,建設具有全國競爭優勢的先進製造業示範引領區。加快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提升大型、超大型、特種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加快新一代軌道交通整車及控制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新型動車組、電力機車、磁懸浮列車等規模化發展;擴大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和地面燃氣輪機生產能力,加快飛機起降系統和通用飛機制造產業化,強化關鍵零部件配套,不斷推動技術和產品迭代創新,努力打造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及航空航天裝備爲重點的長株潭裝備製造世界級產業集羣。着重發展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輕紡、智能裝備等產業,建設國內一流的重要生產基地,形成全國產業競爭新優勢。積極推進量子信息、6G技術、北斗衛星導航、衛星互聯網、類腦智能、氫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維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領域創新發展,超前佈局未來產業,搶佔戰略制高點。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推進冶金、石化、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升級改造,促進產業鏈優化升級,把湖南建成全國一流的冶金基地。持續推進湖南中部(株洲—湘潭—婁底)國家級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努力鍛造新興產業鏈長板,不斷彌補產業鏈短板,推動重點產業鏈主配協同發展,推動上下游供應鏈多元化佈局,建立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的替代來源,圍繞產業鏈打造產業集聚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羣(基地)服務平臺。

(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七大計劃”。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全過程的應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可控和高性能計算機、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爲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產業先發優勢。在生物育種、新一代軌道交通、航空動力、超級計算等優勢領域積極承擔一批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佈局,加快推進嶽麓山實驗室建設,支持長沙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推進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株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發基地;新培育工程機械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推進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雙創示範基地和中試基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聯合區域創新資源,實施一批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參與建設中部地區技術交易市場聯盟,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加快“兩區兩山三中心”建設,推進長株潭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爭創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長株潭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支持長沙高標準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長沙、衡陽“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落實湘鄂贛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推動區域創新聯動。加強科技金融服務對接,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落實好“揭榜掛帥”制度;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科研成果評價制度。

(五)建設“五好”園區。按照“規劃定位好、創新平臺好、產業項目好、體制機制好、發展形象好”的要求,着力提高園區發展質量和效益,將園區打造成現代產業體系重要載體,加快實現國家級園區市州全覆蓋。統籌安排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未來產業,科學佈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支持園區建設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體系,打造高端生產性和優質生活性服務業並舉的產業配套體系,建設一批集研發、生產、服務於一體的產業綜合體。推進扁平化管理,加快園區機構簡約化、團隊專業化、運營市場化。全面推進園區綜合評價和動態管理,支持園區加強合作。

(六)爭當承接產業轉移“領頭雁”。圍繞地區資源稟賦、優勢特色產業、新興優勢產業精準招商,重點對接中央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三類500強”企業,着力引進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核心零部件企業。深入實施“對接湘商會、建設新家鄉”行動,重點引進一批高端產業、優質項目、高新技術、高素質人才和湘商企業總部,帶動返湘入湘創業。加快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創新承接方式,夯實承載平臺,持續實施飛地經濟示範、強鏈補鏈引鏈、承接要素對接、營商環境對標等重點工程,積極承接新型產業轉移,建設一批產業綜合體,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加快創新跨區域製造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建立跨區域經濟統計分成制度。

(七)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創新鏈與產業鏈、現代工業與現代服務業、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等深度融合。實施智能製造賦能工程,推動企業“上雲用數賦智”,爭創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示範區,打造一批“兩業融合”試點示範企業和園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製造服務業,培育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檢驗檢測中心,支持發展一批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區域性生產性服務業骨幹企業。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發揮賦能產業作用。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業,培育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臺和項目。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應用。積極發展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推動生活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加快長沙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支持衡陽、岳陽、郴州、懷化加快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做強做優金融產業,依託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鎮,打造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積極創建金融安全區。

三、堅持協調發展,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同性

(八)全面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密切長株潭都市圈與武漢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的深入連接,共同發展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羣;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長江南岸高鐵,積極對接長三角一體化,大力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積極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強聯接長江上游區域經濟中心。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往來與合作,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現代產業協同發展,建設聯通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投資貿易走廊;支持郴州、永州、懷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中心。加快對接西部陸海大通道,打造經廣西、海南至東盟的向海經濟走廊,全面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支持懷化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依託京廣大通道,加強與京津冀、中原城市羣的對接協作。

(九)大力推動省內區域協調發展。支持長沙對外提高集聚力和影響力,對內增強輻射力和引領力,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深入推進長株潭一體化,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內外循環、產業合理佈局和協同發展,實現長株潭規劃同圖、設施同網、三市同城、市場同治、產業同興、生態同建、創新同爲、開放同步、平臺同體、服務同享,輻射帶動“3+5”環長株潭城市羣發展。大力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支持岳陽建設長江百里綠色經濟發展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支持衡陽發揮區域重點城市優勢,建設現代產業強市,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聚集。積極建設高鐵經濟帶,打造京廣高鐵經濟帶,帶動“一核兩副”及郴州等城市間的串聯協同;打造滬昆高鐵經濟帶,增強懷化、邵陽、婁底等城市的承載集聚和開放交流能力,打造東西向高效經濟走廊;打造渝長廈高鐵經濟帶,全面激發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自治州等沿線市州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推動長株潭、洞庭湖、湘南和湘西地區協同聯動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推進地級城市及30萬人口以上縣城等多點優化佈局,培育若干城區人口20萬以上新生中小城市。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大力增強縣域發展動能,實施新一輪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開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羣發展行動,扶持一批有實力的縣(市)成爲全國百強縣。

(十)紮實推進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大力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實施交通基礎設施聯通、紅色文化旅遊提升等十大工程,打造“湘贛紅”區域特色農業品牌,建成紅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支持湘鄂渝黔革命老區跨省區域合作,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特色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增強交流與合作。加強與湖北協作,合力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編制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統籌協調推進重大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湘粵桂省際協作,支持永州打造湘粵桂省際區域樞紐城市。加強湘桂黔省際協作,支持懷化打造湘桂黔省際區域樞紐城市。

(十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深入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完善供水、燃氣、公共交通、社區服務等市政設施,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實施城市建設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增強應急避難“彈性設計”,建設韌性城市。系統化全域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功能,支持常德建成全國海綿城市樣板。建設智慧城市,加快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打造智慧出行平臺,推進各地“城市超級大腦”對接互聯。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大力推進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加快綠色社區創建,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蹟和歷史街區,加強城市建築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築佈局,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傳承,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

(十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省工作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總抓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制止“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大力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打造環洞庭湖現代農業作業區,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3850萬畝底線不突破。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優質糧油工程。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大力開展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快糧食、生豬、油菜、油茶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做大做強蔬菜、食用油、茶葉、水產、水果、中藥材、竹木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推進“一縣一特”向“一特一片”集聚。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益陽高質量推進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升級農村基礎設施,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擴面,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立足特色發展特色小鎮和綜合強鎮,將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持續推進“百城千鎮萬村”城鄉融合提升工程。紮實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強農村供水規模化、標準化建設。

四、堅持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湖南

(十三)全面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認真落實水安全戰略,加快構建湖南水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嚴格取用水管理,加大地下水超採治理力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繼續深化做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強洞庭湖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加快犬木塘水庫、椒花水庫、大興寨水庫等骨幹水源建設,推進洞庭湖區四口水系綜合整治,長江干流湖南段堤防提升等項目實施,做好湘江沿線、環洞庭湖等跨流域水資源配置項目論證,完善防洪、飲水、用水、河湖生態等水安全體系。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爲重點,建設湘江、資江、沅水、澧水等河流生態廊道,打造湘江“千里濱水走廊”。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和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推行林長制,大力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規劃建設長株潭生態綠心中央公園。推進南嶺、武陵山生態功能區建設,構建武陵山、雪峯山、羅霄山等生態涵養帶。支持郴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十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問題整改,加強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支持民進中央等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以長株潭都市圈及傳輸通道城市爲重點,協同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應急減排清單化管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揚塵污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以“一江一湖四水”爲重點,深化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建立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體系,推動恢復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積極推進污水資源利用。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實施糧食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水產養殖尾水生態化處理。實施礦山修復、尾礦庫污染治理、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推進礦業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礦山,打造郴州市和花垣縣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嚴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強化噪音源頭防控和監督管理。

(十五)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以減污降碳爲總抓手,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統籌做好碳達峯、碳中和與能源保障工作,加快出臺湖南省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加大產業和園區綠色化、節能低碳化改造力度,支持新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示範園區、示範企業。支持開展低碳城市試點,積極推進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開展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完善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健全有利於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完善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加快形成綠色文明、生態節地殯葬服務體系。

五、堅持開放發展,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十六)構建開放大通道。重點建設對接粵港澳、長三角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鐵路項目,建成張吉懷、常益長等鐵路,加快貫通廈渝、呼南高鐵通道湖南段,推進長九、永清廣、石張等鐵路規劃建設,有序推動普鐵提質增效。推進監利至華容長江過江通道項目前期研究工作,實施京港澳、滬昆、許廣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容,進一步加密佈局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實施長江干線航道湖南段、湘江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洞庭湖及湘資沅澧骨幹航道提質改造,推進松虎航道整治、漣水航道復航,深入研究湘桂運河建設,儘快形成漢湘桂水運大通道,打通對接東盟及出海新航道。建設以岳陽港爲龍頭的港口體系,推進全省重點港口優化整合,支持岳陽打造湖南通江達海開放引領區。完成好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構建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不斷提升長沙區域航空樞紐功能。統籌推進全省支線機場新建及改擴建工程。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建設“長株潭樞紐+11+N”通用機場體系,大力發展通用航空。新增或加密國內主要城市以及五大洲洲際、國際客貨運航線,擴大以貨運爲主的第五航權安排。補齊冷鏈物流和末端配送短板,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推進一批鐵路專用線和中轉換裝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持續推動物流降本增效。打造中歐班列長沙集結中心。依託鐵路、水運、民航等通道,加強與沿海及邊境口岸合作,暢通國際運輸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十七)建設高水平開放平臺。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高標準建設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改革試點任務落實落地和經驗複製推廣,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與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全省經開區和高新區等各類平臺協同配合、聯動發展,探索推進國家級改革創新案例,推進《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立法。着力構建中非經貿地方合作的長效機制,加快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建設,持續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打造一核心三片區,支持邵陽等中非經貿產業園建設。推動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制度創新和功能升級。支持湘江新區打造成對外開放重要平臺,佈局建設湘陰、湘潭九華新片區。加快推進湖南粵港澳科創園規劃落實落地。推進長沙、岳陽、湘潭、郴州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跨境電子商務國際規則與標準體系探索,創新運營模式,支持佈局雙向貿易平臺和海外倉,打造中西部跨境電商集散中心。支持長沙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支持張家界打造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全面提升口岸功能,加強智慧口岸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動口岸提效降費,完善口岸集疏運體系,提升口岸通關及國際運輸保障能力。拓展綜合保稅區功能,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支持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

(十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深化“放管服”改革行動,持續推進“一件事一次辦”,加強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深度融合,實現更多事項異地辦理、網上辦理,更好服務市場主體。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建設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建立統一的清單代碼體系。加強營商環境法治建設,規範涉企執法檢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覆蓋日常涉企行政檢查,細化量化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標準,推行柔性執法。依法保護企業家和企業合法權益,提升涉企案件辦理質效和涉企信訪處置水平,堅持有錯必糾,健全涉企產權冤錯案糾正常態化機制。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六個一”行動,放寬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場所限制,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長沙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公共信用綜合評價體系。完善營商環境綜合評價。

六、堅持共享發展,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十九)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教訓,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公共衛生事業穩定投入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加強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加快傳染病醫院和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城鄉社區醫療服務和衛生應急能力。推進社會保障全民覆蓋,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快建立省級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社會保障經辦服務體系。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保障快遞員等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推進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推動基本醫療保險信息互聯共享,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機制。加大“湘就業”等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推廣力度,打造“湖南數字就業地圖”,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羣體就業支持,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紮實做好返鄉入鄉創業就業工作。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合理提高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持續推動縣級兜底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完善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關愛服務工作體系,完善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關愛幫扶機制,推動社會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專項試點,健全和完善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大力推進鄉鎮(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城市家庭養老牀位建設和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爲貧困重度殘疾人、老年人家庭等實施家庭無障礙改造。深入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綜合試點,加快探索以標準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動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健全以居住證爲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就學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二十)增加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在湘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國外著名高校來湘合作辦學。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計劃,紮實推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和企業,建成一批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支持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建設。加快網絡聯校、數字校園、智能課堂建設,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運用。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辦好芙蓉學校,抓好農村小規模學校和農村教學點優化提質,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加強健康湖南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醫學中心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統籌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加快發展城市醫聯體,推動縣級醫院與鄉鎮(社區)醫療機構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爭取在我省設立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加快創新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進程。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快“一園兩館”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韶山創新成果專題展示館和洞庭湖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韶山至井岡山紅色旅遊(鐵路)專線運營推廣,進一步打造韶山、汝城縣沙洲村、花垣縣十八洞村、通道等一批享譽全國的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遊基地。大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新媒體、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產業,加快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加強足球場地、社區體育公園等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辦好民生實事,提升“學位、牀位、廁位、車位”等建設、服務水平。

(二十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平臺和決策指揮系統,佈局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一部三中心”(省級應急總指揮部,衡陽、益陽、懷化三個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提高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和調配能力。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應急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高水平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法治化保障的管理服務體系。完善村(居)黨組織領導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強化村(居)組織自治功能,全面實施村(居)事務陽光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推動社會組織、志願組織、慈善組織等下沉。建立健全常態化掃黑除惡工作機制,落實治安防控體系和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創建社會治安防控示範城市,推進警務治理創新,打造平安社區、平安鄉村。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訴源治理,促進社會治理創新。加強普法教育,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多元化解機制。

(二十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湘西地區和湘贛邊區域爲重點,支持建設武陵山和羅霄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先行示範區,保持省內地市對口支援湘西自治州機制。落實脫貧地區5年過渡期“四個不摘”,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進一步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市場環境,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重點幫扶村,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髮展能力。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主體責任,制定任務清單,完善推進機制,加強工作協同,不折不扣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

(二十四)完善政策體系。湖南欠發達縣(市)繼續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老工業基地城市繼續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積極爭取更多市縣納入國家政策籠子。對重要改革開放平臺建設用地實施計劃指標傾斜,利用國家重大項目用地直供直批機制,推動先進製造業、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及生態環保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應保盡保。切實推進芙蓉人才行動計劃落實落地,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到湖南就業創業,實行專業人才落戶“零門檻”。加強先進製造業財稅金融支持,優化政府引導投入,發揮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機制作用,加大首臺套、首批次產品支持力度,全面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加大力度培育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支持鼓勵類產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營造良好金融生態,擴大社會融資規模,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持力度,督促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提高存貸比,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完善用能機制,降低製造業用能成本。

(二十五)強化協調推進。建立健全省部常態化合作機制,加強與中央部委的彙報銜接,積極爭取中央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建立健全與中部其他省份的協同合作機制,加強跨省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與市州的溝通銜接,積極支持市州推進高質量發展。省委財經辦、省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統籌指導,協調解決本實施意見貫徹落實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適時組織開展督促督查和實施效果評估。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請示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