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半月談丨面對極端天氣,各地如何防範?

面對極端天氣,各地如何防範?

半月談評論員 趙久龍 劉智強

今年以來,尤其在入汛後,我國部分地區暴雨、階段性乾旱、風雹、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多發,局地呈現偏多偏重趨勢。個別城市出現嚴重內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汛形勢嚴峻。

面對極端天氣隱患,各地應如何防範?

一些地方遭遇罕見極端氣象事件

專家認爲,今年以來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極端天氣主要表現爲:區域性暴雨過程偏多偏早,並伴有階段性乾旱;風雹天氣偏重;平均氣溫偏高且波動性大。

——區域性暴雨偏多偏早。今年以來,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7月18日18時起,鄭州出現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鄭州24小時降雨量一度高達457.5毫米,其中7月20日16時至17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超過我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強度歷史罕見。貴州今年首場區域性暴雨天氣較常年偏早4天,較去年偏早17天。

——風雹天氣偏重。今年4月30日,江蘇沿江及以北地區遭受突發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襲擊,部分地區日極大風達15級。5月14日19時前後,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部分地區遭受EF3級龍捲風襲擊,中心最大風速達17級。今年5月,貴州降雹日數達12天,冰雹強度大、影響範圍廣、局部災害重。

——平均氣溫偏高且波動性大。甘肅省氣象局蘭州區域氣候中心副主任王有恆介紹,此前有相關氣象趨勢研究提到,今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據預測,今年七八月甘肅部分地區氣溫將偏高1℃左右。

中小河流洪澇及城市內澇風險加大

氣象專家表示,汛期極端天氣事件偏多,中小河流洪澇及城市內澇風險增大。

長期從事災害風險評估和管理研究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災害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姜彤分析,我國洪澇災害空間格局發生了變化,從大江大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發生流域性洪水爲主,轉變成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內澇災害爲主。

姜彤表示,從整體趨勢看,20世紀90年代,主要以流域性、區域性、大範圍洪水爲主。進入21世紀,變成分散、多點式、小範圍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城市內澇爲主,預警預報更難,防汛壓力更大。

氣象專家認爲,目前北方主汛期防洪有兩個重點。一是防範城市內澇,因爲城市除熱島效應外,還有雨島效應,在氣候變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暴雨趨多趨強;二是要關注北方山區突發性強降水帶來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

湖區及中小河流洪澇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受訪的氣象專家認爲,我國一批控制性骨幹水利樞紐工程投運、大江大河干流堤壩加固,防洪成效顯著,但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仍顯不足。如長江持續高水位形成頂託甚至倒灌,易造成大湖“排水困難”和洪澇災害。同時,中小河流分佈廣泛且防洪標準相對較低,目前多無專門的流域管理機構及成熟的防洪預案,甚至仍是土築堤,易出現“小堤大災”。

長江流域旱澇頻率、強度均有增大趨勢。姜彤等專家分析,從較長時間維度看,長江流域降雨在汛期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洪災和乾旱頻率總體均現增加趨勢,一些地方或將面臨秋旱、冬旱,宜警惕“旱澇急轉”。

 提升災情應對能力,探索建立巨災保險機制

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出現頻率逐漸增高,防汛抗旱減災挑戰加劇,受訪專家和基層幹部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重點防範城市內澇,加強中小河流治理。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蔣義芳等建議,仍需加強氣象監測預報,持續做好暴雨影響預警併力爭提高準確率,短期加強中小河流的水文監測和洪水預報,中長期補齊水文監測站點少、洪水預見期短、預報精度低等短板。人防、物防、技防、智防相結合,對中小河流實施協同治理。

王有恆說,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常誘發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建議做好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二是爲應對旱情做好充分準備,以防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貴州省氣象局氣候中心主任嚴小冬建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山塘水庫蓄水工作,降低伏旱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各地應加強防旱抗旱意識,防範階段性少雨對需水關鍵期的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三是探索建立巨災保險機制,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姜彤認爲,可探索將國家的自然災害救災計劃、管理措施與氣象災害風險交易市場發展有機結合,促進氣象部門與相關證券交易機構合作探索天氣衍生品和氣象巨災證券上市政策保障等問題,促進市場參與災後重建。

四是多元化推動經營性水利工程融資,優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些水利項目具有發電、供水等經營性收益,具備通過市場化融資可能,可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工程建設運營市場體系,推動實現工程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增強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一些基層幹部表示,夏季疫情多發常發,大汛之後更易出現人和動物重大疫情,應加強防範。(參與採寫:範帆、張玉潔)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