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詹達

編輯 | 袁月

減肥,是當代熱門健康話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受困於肥胖。

據人民衛生出版社李新華教授在《柳葉刀》上發佈的中國人肥胖趨勢研究數據顯示,近15年來,我國肥胖人數增加了約3倍。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

7月30日,首屆中國肥胖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肥胖相關心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減重與代謝外科、代謝基礎及轉化研究、營養學等領域頭部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肥胖防治的最優策略。

首屆中國肥胖大會媒體溝通會同期舉行

“肥胖其實是一種營養不良。”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君石院士介紹道,肥胖還是多種主要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癌症比如食管癌的發生發展也緊密相關。

除此之外,肥胖人羣的醫藥費用也要比普通人高得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經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肥胖者的處方量是體重正常者的2.4倍,他們住院時間更長,並且需要更昂貴、更復雜的治療。

“2016年是‘中國肥胖元年’,中國肥胖人羣數首次超過世界其他國家,肥胖開始成爲中國公共健康危機。”中國肥胖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認爲,中國肥胖人數的快速增長意味着肥胖相關疾病未來會越來越嚴重,肥胖防治至關重要。

大會主席、我國減重與代謝外科領軍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教授致辭

防治肥胖是去肥胖門診嗎?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張宇清教授表示並沒有這麼簡單,去肥胖門診的患者大多身體質量指數(BMI)高於33,屬於巨型肥胖,而真正會引發其他疾病的肥胖患者BMI雖然沒有高達33,但他們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高於正常體重人羣的30%。張宇清教授指出,現階段的臨牀科室設置專注於各個細分專業,沒有一個能夠全週期全方位管理肥胖患者體重、健康的地方。

“中國肥胖防治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下一步,在臨牀層面的體現就是多學科一站式體重管理中心的建設與推廣。”張忠濤教授表示,體重管理不是哪一個科室的事,而應該涵蓋內分泌、心血管、代謝專業、減重外科、營養學等相關專業,爲患者提供一體化、全流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科學減重,營養先行。”營養是體重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預的核心部分。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陳偉教授表示,肥胖40%—70%由遺傳基因決定,但有30%—60%和後天生活方式有關,營養均衡的生活方式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

“臨牀實踐中,減重外科手術是唯一能夠實現短期和長期持續減重,改善併發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的干預措施。”張忠濤教授介紹道,美國、歐洲長達15年的減重手術隨訪數據顯示,術後超重體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過50%的糖尿病患者術後血糖迴歸正常。與國外相比,國內減重手術的數據蒐集與研究比較匱乏。

張忠濤教授認爲,當下建立中國的減重與代謝手術數據庫非常重要。“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減重手術數據,那麼什麼樣的患者應該做手術、應該做哪種手術、手術需要怎麼做,都將受制於歐美數據。我們需要中國人自己的減重手術數據成果,未來也根據這些數據制定更加符合中國肥胖人羣的指南共識。”因此,此次會議現場首次發佈了我國建立時間最早、覆蓋範圍最廣、登記數量最大的減重與代謝手術大數據《大中華減重與代謝手術數據庫》,填補了中國減重與代謝外科肥胖治療長期結局的數據空白。

我國首個減重手術大數據報告發布

除減重手術外,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姜長濤教授認爲:“傳統意義上,肥胖和代謝性疾病都不會傳染,但隨着研究的進展,我們發現如果密切接觸的朋友肥胖,那麼自身肥胖的可能性也會增大。除了飲食的影響外,還受腸道微生物潛在傳染性的影響。”姜長濤教授解釋道,宿主基因通過調控腸道菌羣進一步影響肥胖。“我們將肥胖患者的的腸道菌羣移植到瘦弱的小鼠上會發現,小鼠會變胖。”

此次會議還發布了《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減重指南2021解析》等4部指南共識,中國肥胖防治迎來多學科融合規範新時代。“更融合、更規範,是行業對中國肥胖防治領域的共同期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主任張鵬教授介紹,肥胖治療最終一定是走向多學科綜合治療,只有肥胖相關心血管、內分泌、代謝疾病、減重與代謝外科、營養等學科交叉融合起來,才能爲“胖友”們提供肥胖不同階段、不同合併症表現的最佳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