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

百年以來,上海不斷地改革探索、創新實踐,成爲全世界看中國的一個窗口、一面旗幟。

2021年,澎湃新聞追溯百年時光,探訪革命舊址,巡禮紅色場館,尋蹤祕密電臺,鉤沉革命刊物,解密紅色特工,重讀左聯人物……澎湃新聞重磅推出“紅色上海·初心之路”系列報道。

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向南走,有幾條“國”字頭馬路。綠意掩映中,僅數百米長的國福路靜謐安寧。推開路西側“國福路51號”的黑漆大門,一幢正面望去呈“凸”字形的獨立三層小樓映入眼簾。1956年至1977年,《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在此居住。

信仰之源

2018年5月,小樓修葺一新,作爲《共產黨宣言》展示館正式開館。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被多次印刷

走進小樓,可見陳望道1920年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靜靜陳列;展櫃裏,擺放着1952年復旦大學校長任命書、手稿等;這裏還有他曾用過的公文包、日記本、捐贈給學校的書籍、寫下的遺囑。

件件舊物和生動史料,重溯陳望道追求真理、堅持信仰的脈絡。

1915年,時年24歲的陳望道留學日本,先後在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就讀。在學籍姓名一欄,他填寫過原名陳融、陳參一。留日期間,他讀了很多馬克思主義讀物。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後,他更名“望道”,意爲追望大道,爲國家謀求道路。

留日歸來後,陳望道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倡導白話文和新文學,遭到鎮壓。“一師風潮”後,經邵力子推薦,陳望道接受《星期評論》社邀約,回到義烏分水塘村專心翻譯《共產黨宣言》。

據資料記載,1920年春,陳望道在分水塘村柴房苦譯《共產黨宣言》,曾誤把墨汁當作紅糖蘸着糉子喫,還對母親說“夠甜,夠甜”,由此留下了“真理味道有點甜”的故事。

《真理的味道》鋼筆畫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圖

陳望道之子、復旦大學退休教授陳振新講述,父親用了平時譯書五倍的功夫去做這件事。翻譯的環境很艱苦,柴房平時不住人,房子通風,門窗都是搖搖晃晃的。三四月時,地處山上的房子更加冷。

當時,陳望道手頭僅有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還有一本英漢字典,一本日漢字典。“就是靠這點東西來進行翻譯的,因爲他是首譯,實際上是相當難的。”陳振新說,父親當時還有一個想法,要讓更多人能看得懂這本書,因此,他用白話文來翻譯,在白話文尚未達到普及的年代,這要花很多功夫。

1920年8月,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問世。這本2萬餘字的小冊子,影響和培育了無數先進分子積極投身革命。

1920年8月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 圖片來源:網絡

舊居往事

舊居一樓原是復旦語言研究室,沿着褚紅色的樓梯向上,二樓和三樓纔是陳望道的生活起居之所。

陳振新所寫的一篇文章《國福路51號》記述了“一樓兩用”的緣故。國福路51號,總面積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間之多,當時只有三口之家的陳望道,左想右想也不願遷入這一新居。後來經學校再三說明並答應將校內的語法、邏輯、修辭研究室遷至國福路51號底層,問題纔得到解決。

望道舊居 復旦大學供圖

舊居二樓佈置成主題爲“千秋巨筆 一代宗師”的展覽,復原了陳望道的書房,介紹其生平事蹟。在書房窗邊,放置着陳望道端坐的蠟像,栩栩如生,一如生前工作的狀態。

1952年至1977年,陳望道擔任復旦大學校長25年,是復旦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他積極推動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致力於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在他的提議下,自1954年至今,每年校慶期間,復旦均會舉行學術報告會。

舊居內

陳望道還是一位對中國學術事業發展卓有貢獻的著名學者。他開創了漢語語法研究的新道路,《修辭學發凡》被公認爲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的奠基之作。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他最後一部著作《文法簡論》(1978年出版)的定稿工作。

如今,由復旦青年師生組成的“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活躍在展示館內,講述“信仰之源”、宣講陳望道追尋真理的故事。

緊鄰51號望道舊居,還有61號、65號教授別墅。20世紀50年代初,隨着全國高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一批知名教授齊聚復旦。1956年9月,這兩棟由中央特批的別墅開始動工興建。建築採用紅色平瓦坡式屋頂,黃色水泥拉毛外牆。樓前有一片綠茵草坪,四周栽種水杉、桂花等樹木。數學家蘇步青曾住在61號樓,數學家陳建功、遺傳學家談家楨曾先後遷入65號樓。

蘇步青舊居和談家楨(陳建功)舊居 復旦大學供圖

2021年7月3日,修繕後的蘇步青舊居、談家楨(陳建功)舊居正式開放。包括陳望道先生的那幢西式三層小樓和這兩幢紅瓦黃牆小樓在內,這些寓所已成爲復旦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羣。

來源:澎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