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奥运会。

竞技赛场上从来不缺冠军和故事。

当然也少不了"圆梦"和"遗憾"的时刻。

但对谌利军而言,今年却是无比特殊的。

北京时间 7 月 25 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 67 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谌利军以抓举 145 公斤、挺举 187 公斤、总成绩 332 公斤夺冠。

打破挺举和总成绩奥运纪录的同时,

也为中国代表团摘得本届奥运会第六金。

结果很好,但过程却是惊心动魄。

这里说的"过程"不仅是赛场上的几小时,也远不止备战期间几个月,

而是自从谌利军离开老家的小村子,到站上冠军领奖台的前半生。

一块金牌,

一个奥运冠军的拼搏历史,

一个穷苦孩子的逆袭人生。

谌利军最开始选择举重,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也是命运所迫。

命中注定,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

"身体好,力气大,爬得高,跳得远,有股子狠劲儿。"谌利军妈妈曾经这样形容他。

所以,当初益阳体校举重队来招生时,一排的小孩儿,蒋益龙教练一眼就相中了谌利军。

不到一米三的个头,很瘦,但很有劲;一口气能做五十个俯卧撑;站在水泥地上立定跳远,也能跳到两米三。

"是个练举重的好苗子。"谌利军就这样跟着蒋教练进到体校,开始练习举重。

而"命运所迫"发生在他练习一年之后。

原本谌利军进入举重队,是因为他自己的兴趣。

谁知道还没训练多久,家里传来噩耗,谌爸爸突发脑癌。

顶梁柱垮了,家变得摇摇晃晃。

再加上家里原本就有一个需要长期吃药的叔叔,和年迈的奶奶,养家糊口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到了谌妈妈一个人身上。

不干农活的时候谌妈妈就去打工,一天赚 40 块,最多的时候熬通宵打三份工,这样才能保证奶奶能吃饱饭,叔叔的药不断。

为了给谌爸爸看病,家里债台高筑。

谌妈妈有点残疾,听力不太好。虽然体校给儿子免了学费,生活中教练也很照顾她,但她还是非常疲惫、无助。

谌利军不忍心看妈妈这么辛苦,一狠心,偷偷跑回了家,想着辍学去打工,帮妈妈扛起重担。

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呢?卖苦力都没人要他。

还好蒋教练没有放弃他,租了一辆拖拉机就追到谌家。

他跟谌妈妈聊了很久很久,告诉她这孩子真是练举重的好苗子,将来一定能出好成绩。

又劝谌利军不要只看眼前一时,好好训练,将来拿奖牌拿奖金,才是最好的帮助家里的方式。

谌利军跟着蒋教练回到体校。

他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妈妈不要那么辛苦。

当命运把谌利军逼到绝境,举重给了他绝处逢生的希望。

这是他的命中注定,也是无奈生活所迫。

举重训练,枯燥,又苦。

但谌利军永远是训练馆里最早来,最晚走的那一个。

每一次,他举起沉重的杠铃时,都会发出一声怒吼,是给自己打气,也代表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决心。

压在他肩上那沉重的命运,好像就这样被他一点一点挣脱开。

2010 年,17 岁的谌利军得了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

2013 年,成为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冠军

2015 年,卫冕冠军,还破了世界纪录

他终于赚到了一点点钱,把家里的债还完,还把老家房子修了修。

大家都觉得他的职业生涯顺风顺水,但只有谌利军自己知道,这些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些年里,命运没能眷顾他。

谌利军原本打算,拿到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冠军,领到奖金后,能带父亲去更好的医院看病。

可最终父亲还是走了。

没等到他捧回第一座世界冠军的奖杯,没来得及看一场他的比赛。

后来他更拼,父亲的去世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

没来得及救回父亲的命,至少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好好训练,为国争光"。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谌利军在赛场上突发抽筋的症状,他咬着牙尝试,结果两次试举都失败了,最后不得不宣布弃权。

赛后接受央视的采访,他连说三个对不起,不甘、委屈,谌利军选择了一个人去消化。

有记者走访了谌利军位于湖南安化县杨林村的老家,房子的墙壁没有粉刷,裸露的水泥砖上到处都是开裂的痕迹。

谌利军在湖南农村的老家

唯一的"大件"就是个双开门的冰箱,是他在美国拿了世锦赛冠军后拿奖金添置的。

那笔奖金,原本是父亲的救命钱。可是没来得及,最后他存了一部分,拿出一些给家里买了台冰箱。

因为他想起,父亲生前节省,隔夜的饭菜不舍得扔,坏了之后就一边吃一边念叨,等攒够钱第一时间买个大冰柜。

谌利军的前半生,好像总是差一点。

拿到世界冠军,但是差一点,

买来了大冰箱,但是差一点,

村长搬来一台电视,全村的人挤在他家,等着他里约夺冠,还是差一点。

差了这一点点,

最终就是阴阳两隔,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五年 1822 个日夜。

从 2016 到 2021,这五年,没人知道谌利军是怎么过来的。

就在去年 10 月,谌利军在参加一场比赛时,手臂肌腱撕裂,手术后留下了一条长达 15 厘米的"蜈蚣疤"。

看过东奥 67 公斤级那场比赛的人,多多少少都感觉到,

谌利军的每一次试举,好像都带着一种不一样的悲壮感。

特别是在最后,面对手改判成功的压力,落后 11 公斤的劣势,那破釜沉舟的一举。

那一刻,他举起的不再只是杠铃,更是曾经压在肩上沉重的命运,

那一声怒吼,不止是给自己打气,更是在问天问底,是永不低头。

中国人的脊梁,堂堂正正。

即使面对"颇有争议"的判罚,我们也能用实力还日本裁判一记耳光。

命运亏欠他的"那一点",最终还给了他。

"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在微博里写下这句话,用来总结过去十几年。

谌利军,太不容易了。

这不仅仅是一块迟到了五年的奥运金牌,更是一个苦孩子逆袭的人生。

谌利军拿到了奥运冠军,但我却很担心他的未来。

大家都知道,中国举重被称为"梦之队",每一届奥运都会有选手勇夺金牌。

但,这只是我们能看见的一部分,在激动人心的夺金时刻之后,在走下领奖台的未来人生里,

多少举重运动员,举重冠军,最终还是逃不掉被遗忘,被放弃的命运。

你可能并不了解,像谌利军一样的举重队队员,几乎清一色都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

他们选择举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太苦了,有的运动员甚至只是为了能吃饱饭。

即使在体校,举重也几乎处在体育项目金字塔的最低端。

谌利军当年所在的体校,连举重队训练的场地都是锅炉房改造的。

去举重队的孩子,他们玩命举杠铃,不是什么兴趣使然,只是希望有一天能登上赛场,像谌利军这样改变命运。

但能拿奖的毕竟是少数,一百个人里也不一定能出一个"谌利军",大部分人的结局都是收获一身伤病,黯然退役。

甚至更现实的是,有些职业运动员哪怕得了全国冠军世界冠军,逐渐被人遗忘退役后的生活,也落魄的不敢想象。

还记得当年的举重冠军才力吗?

因为练习举重颈背受伤留下了后遗症,稍微站久一会都会疼痛难忍;长期肥胖的体型更是让他患上了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肺内感染呼吸衰竭症。

后来住院的时候院方倒是因为他"举重冠军"的身份一直很照顾他,但最大程度,也只限于"住院费只需要象征性地先交一点儿就行"。

可是,才力裤兜的钱连这"一点儿"也不够。

他去世前几天,病情恶化需要上药上机器,可那时他家里只有 300 多块钱,等妻子带着借来的 800 块赶到医院时,人已经要不行了。

截自《举重冠军之死》

得过 9 块金牌的邹春兰当年在 1990 年打破了全国记录,退役之后只能在体工队的食堂打杂,最后没办法了还去当过搓澡工。

日子最苦的时候,她为了多赚点钱一天要搓六十多个人,一个人赚一块五,为了这一百块,她一天下来几乎累到走不动路。

还有那个,曾经在雅典奥运会上凭借 182.5 公斤的惊天一举,最终逆袭夺冠的唐功红。

辉煌只有国旗升起的那一刻。

没人知道最后一举之后,她鼻孔耳朵都开始渗血,血压飙升,心跳快到站都站不稳,差点从领奖台摔下去。

下了领奖台,直接上手术台。

最后她从 ICU 捡回一条命,但脏器严重受损,身体彻底垮了,不得不黯然退役,逐渐消失在公众视线。

对于其他热门项目的运动员而言,退役之后可以接代言,上综艺。

而举重运动员,即使是现役冠军,代言活动也少得可怜。

虽然中国拥有全世界顶尖的举重运动员,但举重项目在国内却几乎是群众基础最薄弱的运动之一。

粉丝少,关注低,就算得了奥宇冠军,也和其他明星运动员有着云泥之别。

最终,那些短暂的辉煌消失,

他们,也成为了被遗忘的沉默的大多数。

写这么多,只是为了让大家去"可怜"举重选手吗?

不是的。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每一个运动员都付出了超过常人的代价。

但这就是规则,既然运动员们选择了这条路,他们一定是做好了准备。

对于获得关注甚少的中国举重队来说,我想,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心疼,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以及,为之喝彩的掌声。

给他们掌声,看见他们的汗水和付出。

即使他们在赛场上失利,即使他们与奖牌失之交臂,

但只要为了目标努力过,他们每一个就是好样的。

我们的掌声--

不只是给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的运动员。

而应该是每一位,为了五星红旗拼搏过,或者正在拼搏的所有人。

别让他们的辉煌只有唱响国歌的十几秒,

别让他们的名字最后成为一段唏嘘故事,

别让谌利军,成为下一个才力。

"希望大家继续为中国举重队加油!"

而不只是,为冠军,为金牌喝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