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工分揀蘘荷 許叢軍攝

2日清晨6點30分,管維泉等8名採收工手拎塑料桶,走進如東縣城中街道潮墩村47組種植大戶曹新雲的蘘荷田,開始一天的採收工作。

半個小時,採收工的桶內裝滿了蘘荷,拎到集中點分級。

“分揀後,酒店就派人來拿。”曹新雲剛說完,手機又響了,是另外一家酒店打來的,也是訂購蘘荷。“7月11日,我的田裏開始採收,前期持續陰雨,影響收成,最近天氣放晴,進入採收高峯,還是供不應求。”曹新雲告訴記者,由於去年冬季凍害影響,今年蘘荷上市期推遲,產量也有所下降,而她採用地膜覆蓋增溫和秸稈覆蓋增加有機質,採收期比人家提前半個月,產量也高了不少。

蘘荷又名陽荷、茗荷等。如東農村自古以來,幾乎家家都在屋後種植蘘荷,以防牆基被屋檐的雨雪水沖刷流失。人們一般食用蘘荷花苞,是夏秋時節的一道美食,可涼拌和炒食,也可醬藏、鹽漬。涼拌蘘荷、蘘荷炒毛豆、蘘荷炒文蛤等地方特色菜餚,讓人回味無窮。如東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栽培方法生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蘘荷,口感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日本市場和長江三角洲消費者的喜愛。如東蘘荷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富含有機硒,有抗癌和抗氧化的作用,它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是天然長壽農產品。上市初期每公斤批發價80元,目前保持在60元以上。

“採收到9月份才結束,畝均產量1000公斤,七八十歲打工的村民每天也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曹新雲說,她家120畝櫸樹林裏種植蘘荷,不僅鼓了自己錢袋子,也帶富一方村民。種植蘘荷,鋪地膜、鋪秸稈、拔草、採收,用工很多,去年,給打工的村民發放工資10多萬元。

“如東蘘荷”當選2021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這是如東第一個種植業產品擁有“國字號”名片。開發設施栽培、林下種植、糧蘘(荷)夾種等規模種植蘘荷新模式,如東縣園藝站主持制訂江蘇省地方標準——《茗(蘘)荷種植技術規程》,技術指導到田頭,在大豫鎮香臺村、城中街道潮墩村、掘港三橋村、馬塘沙莊村、岔河振興村、曹埠馮橋村等地建立核心區,示範帶動全縣1000多戶農民規模種植,並對蘘荷作物品種開展認證試驗,單產穩步上升,畝收益高達2萬元。目前,全縣種植16500畝,產量11000噸,產品暢銷上海、蘇州、無錫等地,年出口日本市場1000多噸。

本報通訊員 韓益飛

本報記者 楊新明

來源:中國江蘇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