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飯圈”亂象屢次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從“人肉”網友到買賣個人信息,從傾倒牛奶爲偶像打榜到組團“探監”“劫法場”,樁樁件件挑戰着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不良粉絲文化侵蝕着青少年羣體的精神世界,造成不良網絡文化日漸抬頭。整治“飯圈毒化”,治理網絡環境已刻不容緩。

幻想是偶像產業的本質,追星是“被需要感”的自我補償。在網絡語境中,“偶像是販賣夢想的職業”這句話廣爲人知。粉絲在支持偶像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共情,建立了需要與被需要的“擬態親密關係”,這是一種情感自我補償的方式。粉絲迷戀偶像明星,也正是因爲他們通過“人設”等技術性手段塑造了現實生活中難尋的完美形象。

“飯圈毒化”的羣體瘋狂,要從“領頭羊”開始治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綜合治理局局長張擁軍指出,其實“追星”本來無可厚非,年輕人喜歡明星,但是沒有底線就成了問題。那麼,是什麼讓粉絲羣體對明星的喜愛演化成了近乎宗教式的盲目狂熱呢?勒龐在《烏合之衆》中指出,在羣體中,任何一種感情和行動——只要這種感情與行動不合常理——都會很容易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爲另一個他毫不相關的人做出犧牲。“飯圈”聚合了大批具有相同身份認知的粉絲,其羣體亂象背後是蓄意引導的“領頭羊”,也就是所謂的“粉頭”。在“飯圈”生態中,“粉頭”神通廣大,蓄意引導粉絲大量重複購買專輯,製造網絡話題擴散垃圾流量,甚至非法集資,誤導青少年做出不理智的消費行爲,起到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飯圈異化”的惡劣不良影響背後,還有資本的蓄意縱容和推動。“飯圈生態”中,存在一些平臺和商業組織,利用粉絲情感惡意斂財:有的和“粉頭”聯動合謀,人爲製造網絡衝突榨取流量;有的爲劣跡藝人撐腰洗地,只要有利可圖就對負面社會影響視而不見……明星崇拜的本質是幻想,而成熟的商業運作強化了粉絲對幻想對象的情感依賴,爲躲在幕後的資本馴化粉絲羣體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機。

要根除種種“飯圈怪象”,規範粉絲文化與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共生共長,既需要有關部門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對症下藥消解不良粉絲文化,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引導青少年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追尋個人價值,避免將情感理想全盤寄託在偶像身上。(奚靜涵)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