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江津區雙福街道李子社區隔離帶,志願者正在搬運物資。

8月4日,江津區雙福街道李子社區隔離帶,工作人員穿着防護服進入樓棟爲行動不便的居民送物資。本組圖片均由記者謝智強攝/視覺重慶

“3棟5-2,一袋大米、一桶玉米油”“2棟劉老師,兩斤豬肉、一袋麪粉。”……

8月4日一大早,江津區雙福街道李子社區,社區工作人員馬婷婷不停地刷着手機屏幕,將被隔離居民在羣裏發佈的採購信息一一登記,爲備貨、配送做準備。

7月30日,李子社區內的牛津大道小區出現兩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小區立即實行封閉管理。該小區共有3棟居民樓,入住居民150戶、450餘人。小區隔離後,爲保證居民正常的生活物資需求,李子社區第一時間聯合志願者、商販、小區物業,建起一條社區工作人員跑腿代購、志願者分揀運輸、小區保安配送上門的物資供應鏈,接力把生活物資送到居民手中。

第一棒

社區精準登記信息採購物資

“鄰居們,我是社區工作人員小馬,需要購買生活用品請@我。”7月30日晚,馬婷婷加入牛津大道小區業主羣,成爲小區隔離期間的物資登記員和採購員。很快,羣裏很多居民回覆“點贊”、“感謝”。

每天上午是居民採購高峯期,馬婷婷每隔20分鐘就會刷一次手機,看看羣裏有無居民@她代購物資,她會在第一時間把購物信息轉發給商超備貨。

“登記和採購是供應鏈的第一個環節,他們每日所需柴米油鹽都是從我這裏開始的,馬虎不得。”馬婷婷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這幾天她登記了5000多條採購信息,沒出現一條差錯,跑好了防疫保供鏈的“第一棒”。

第二棒

志願者第一時間送貨到小區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社區在牛津大道小區外設置了公路卡點,商家配送的物資需要在卡點分揀消毒後,再進行二次配送。

負責這一棒的,是社區的志願者們。

“今天上午我已經跑了十幾趟,送了30多份物資。”從卡點到小區大門有一條長長的上坡路,4日中午11點,重慶日報記者看到志願者葛定超時,他剛爲五六戶居民配送完蔬菜水果,身上的T恤被汗水打溼一大半,正對着卡點內的冷風機吹風降溫。

共有6名志願者參與配送,兩人一組,分三班輪守。這幾天小區居民購買的物資中,不少是蔬菜、水果、豬肉等。由於氣溫高,志願者們擔心生鮮變質,總是第一時間進行配送。

葛定超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整個卡點只有一輛三輪轉運車,他們除了米、油等物資用車輛轉運外,其餘大部分都靠人力提上去,“這樣也省去了卸貨的環節。”

從7月31日起,葛定超和志願者們每天都要在卡點和隔離小區大門間穿行20多個來回,由於天氣太熱,每人一天要喝掉五六瓶礦泉水。“我們辛苦點沒什麼,關鍵要保障物資第一時間送到小區,跑好物資供應的交接棒,讓隔離居民安心。”葛定超說。

第三棒

保安把生活物資送到樓棟下

“小況,能幫我把麪粉送上來嗎?”4日中午12點,牛津大道小區內,物業保安況城戴着口罩清點志願者送過來的物資時,接到了小區老人王賢敏的電話。

王賢敏和老伴住在3棟,由於行動不便,這天上午他通過電話訂購了兩袋麪粉,打電話請況城幫忙送上樓。

“王大爺,我馬上就送來,還是放在門口。”況城掛了電話,提起兩大袋麪粉就上樓。

社區志願者將物資送至小區大門後,再由物業保安送至樓棟,這是物資供應鏈的最後一棒。爲了減少接觸,保安一般只把物資放到每棟樓的樓下,然後每次只通知3名居民下樓,指導他們保持一米距離依次自提,確保居民與居民間、居民與物管人員間全程無接觸。

針對像王賢敏這樣行動不便的居民,保安實行送貨上門。“我們只把東西放在居民家門口,等我們走後,他們纔開門收貨。”況城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這幾天小區20多名保安一直都沒有輪休。

據瞭解,截至目前,小區400餘位居民核酸檢測均爲陰性。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