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是一種力量。

東京奧運會開賽的第一天,重劍運動員孫一文以“一劍封喉”的優勢拿下女子個人擊劍賽的冠軍,爲中國贏得第三枚金牌。同時在社交媒體上“出圈”的是這位“90後”小姐姐的個人照。

照片上的她,將劍橫跨在肩,挑眉看向前方,凌厲的眼神和瀟灑的笑容彷彿一名古代劍客,顯得格外堅毅、自信。奧運會是高手的過招比拼,亦是觀衆的視覺盛宴——那些經過“千錘百煉”的健康體魄,本來就極富肌肉的質感美、肢體的力量美和形體的流暢美;經年的汗水和無數次對決,又累積、淬鍊出運動員果敢坦蕩、開闊明亮的精神風貌。

張雨霏的肩背,肖若騰的猛男wink,力量感滿屏的石智勇、鞏立姣“一擲千里”的氣勢……無一不精神抖擻,充滿着力量感和精神氣兒,真是太吸引人了。

反觀當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了某種畸形審美理念,銀屏上充斥了嬌弱又楚楚可憐的形象。冷白皮、直角肩、A4腰、超模腿……不論男女,千篇一律,有了精修圖、網紅濾鏡的加持、推動,更是颳起一陣“白瘦幼”的流行風。當人們看到這種“身上有勁,臉上有光”的美,心頭不啻於迎來清風吹拂:美原本不在婀娜細腰,更在山高海闊。

“中國美”,是從不放棄的心氣。

心氣,是一個我特別喜歡的詞,它指一個人的理想和心態。追逐“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體育精神,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氣,因爲這意味着要忍受難以想象的艱苦折磨、無數個灰暗絕望的時刻,也意味着一介血肉之軀居然敢向人類極限發起衝擊,直至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

東京奧運會,作爲中國人首次站上男子百米短跑決賽賽道的蘇炳添,衛冕乒乓球男單冠軍的“六邊形戰士”馬龍,還有在射擊、游泳、舉重等領域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們,就這樣向人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無限延伸的廣闊世界。

更可貴的是,衆多運動員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熬過低谷期,在競技體育的“高齡”仍然堅定地選擇馳騁賽場。在日本度過37歲生日的“軍神”呂小軍,依然俾睨天下;32歲的鞏立姣,投身鉛球比賽21年後終於夢圓東京。30歲的王涵,從2000年開始練習跳水,今年才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謝思埸兩度嚴重腳傷,歷經了漫長的疼痛和傷病期,賽場上他幾近完美的動作,根本不會讓人聯想到他光眼睛就做了7次激光手術,腳踝到現在還有一根鉚釘。“遲暮英雄”不至落魄,瀕於絕境的“囚徒”能打破拘束和桎梏,這種內蘊深厚的美更顯得光芒萬丈。

“中國美”,更是一種氣度。

小立領丹紅旗袍,國旗圖案下是“鳳舞九天”刺繡,奪得蹦牀冠軍的朱雪瑩和劉靈玲向觀衆致禮的時候,真是綺顏玉貌,美不勝收。人們紛紛說,這屆中國奧運健兒皮膚好、個頭高,面對鏡頭時也端莊大方,完全沒有羞澀緊張,讓中國人的美、中國人的自信成了熱議話題。

其實,中國運動員不僅“顏值高”,更是無論高低胖瘦,黑白醜俊,都散發着一種自信和舒展的氣息,狀態好,精神足,不僅有靈動的人格和氣質,也顯出新一代中國人民族自信之美和樂觀包容的大愛。

東京奧運會上,我們的運動員爲國爭光,勝不驕敗不餒,在和外國選手的交往、互動中,展現出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人格。小將孫穎莎談起同齡的對手伊藤美誠,語氣滿是理解和重視;汪順奪冠後,特地握住匈牙利傳奇泳手切赫的雙手,向這位泳壇前輩鞠躬致敬;羽毛球女單比賽,美國選手張蓓雯跟腱斷裂,無奈退賽,何冰嬌當場上前安慰,因爲感到遺憾和難過,一直在流淚……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超越國界、種族的永恆情誼,也再一次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氣象和格局:面對強者不屈服,面對弱者不欺凌,始終專注於接納、完善、超越自己——這種氣度之美,無疑是成熟的文明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和閃耀。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