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退市下的首創置業,交出一份“退步”的中期報表

地產公司“日進斗金”,卻僅僅是“紙面富貴”。

一個月前,首創置業(02868.HK)突發公告,稱已與首創城市發展訂立合併協議,申請撤銷H股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面對這則退市宣言,業內一片譁然。

作爲銷售規模有望衝刺千億的選手,首創爲何選擇退場,此前公告已有表明。隨着其中期業績悄然發佈,首創選擇私有化的原因愈發明晰。這家北京國資房企,擁有令民營房企眼紅的融資優勢,卻沒能在行業洪流中扎穩腳跟。

據8月4日晚間公告,2021年中期,首創置業實現營業收入110.13億元,同比增長19%;營業利潤爲6.52億元,同比減少43%;歸母淨利潤爲2.26億元,同比減少73%;基本每股收益爲人民幣0.01元,去年同期爲0.11元。

儘管有上百億營收,但首創置業確實不怎麼賺錢。87.55億元的營業成本、4.15億元的銷售費用、2.54億元的管理費用、10.63億元的財務費用,個個都是看不見底的“吞金獸”,將首創置業靠賣房子賺錢來的錢逐漸抹平。

去年上半年,首創置業還有11.47億元的投資收益,可拿來美化賬面利潤表現;但今年同期,這比收入縮水至6億元。截至報告期末,首創置業歸屬於母公司的股東的淨利潤僅2.26億元,再次落得“增收不增利”的標籤。

在如今的房價水平下,地產公司“日進斗金”,卻僅僅是“紙面富貴”,或許會讓許多掙辛苦錢的實體行業感到不解。然而,這卻是十分真切的現實。上半年,首創置業房地產銷售收入95億元,但成本同樣高達78.30億元。

首創置業也稱,利潤下滑與銷售業務的毛利有關,上半年營業稅後毛利率約19%,與2020上半年相比減少5個百分點,主要因本期物業開發銷售業務毛利率降低。這一水平,低於2020年行業平均毛利率(26.7%)7.7個百分點。

利潤空間收窄是行業普遍現狀,但並非所有公司都留不住錢。首創置業自身的問題在於,在區域佈局上較爲單一,常年重倉京津冀。儘管公司已逐漸向長三角等地區擴張,但冷淡的華北樓市還是給首創帶來消極影響。

數據顯示,上半年首創簽約金額402.7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京津冀實現簽約銷售額185.13億元,長三角錄得95.68億元,粵港澳地區實現銷售額17.40元,期內熱銷項目普遍由杭州、上海、重慶等地貢獻。

如果僅是銷售桎梏,首創不必選擇退市;關鍵在於,這家國資房企財務指標並不好看,高企的負債率,已成爲常年老難題。而以上種種原因,均會影響資本市場給出的估值,進而導致首創成爲流動性低的“破淨股”。

爲改善這一困境,上半年首創置業放緩拿地,僅取得上海松江區與青浦區兩宗地塊,拿地代價33.7億元,佔去年全年的17.7%,並通過股權收購方式獲得浙江桐鄉一級開發項目,同時剝離部分項目及業務板塊股權。

一番操作後,首創置業還是沒有躋身綠檔。據貝殼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中期,首創置業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爲78%,淨負債率爲164%,現金短債比爲1.34,相較2020年末維持“橙檔”行列。

截至2021年6月底,首創置業土地儲備總建築面積1574.5萬平方米,權益總建築面積1024.3萬平方米。“現有土地儲備足以滿足公司未來3年左右的發展需要,規模適中。”首創置業認爲。

盈利表現退步、財務改善尚艱,首創置業終是選擇退出資本市場。

7月9日,首創置業發佈私有化要約公告,由其控股股東首創集團全資子公司首創發展承接首創置業的全部資產、負債、權益、業務、人員等一切權力義務,首創置業將最終在完成相關工作後註銷登記。

根據相關條款,首創置業將被首創城市發展吸收合併。爲註銷相應股份,須以現金支付的註銷價總額爲52.9億港元,每股私有化價格約2.80港元。上述要約價,相當於停牌前首創置業股價1.72港元溢價62.79%。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集團對其私有化後,可以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同時擁有作爲國企的融資優勢,未必會影響首創置業相關業務的順利展開。還有分析稱,後續該公司或會聚焦於城市運營商的維度進行發展。

7月30日,首創官網刊登《“城鎮化”戰略下的國企使命!》一文,明確將自身定義爲“城市綜合營運商”,要以一二級開發爲核心,參與“城市更新行動”,佈局高科技、文創產業,發展長租集租業務,助力完善城市住房保障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