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的一場變革風雨欲來,名校辦民校退出歷史舞臺?

民辦校並非消亡,只是逐漸淡化

名校辦民校,熱鬧十餘年。

藉助公辦中小學名校的品牌,按民辦的模式收取學費,多年來在不少地區頗爲流行,還一度被認爲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捷徑。

眼下,這一模式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日前,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文,全面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公參民”辦學,過渡期兩年。

趨勢即定,全國已有多地全面喊停名校辦民校,重慶明確多所“公參民”中學轉爲公辦。民辦校也在瘦身,今年湖南、江蘇、四川等地,紛紛調減民辦中小學的在校生人數。

義務教育領域的一場變革,風雨欲來。

全面規範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全面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公參民”辦學。

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出臺一省一方案,力爭兩年左右實現平穩過渡。這意味着,名校辦民校兩年內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在此不久前,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5月14日正式公佈。《實施條例》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頒佈實施的第一部教育法規,文件中的第七條尤其引發關注,被認爲是全面規範名校辦民校的開始。

比如第七條規定之一,即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將被全面禁止舉辦或參與舉辦民辦學校。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在5月17日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公辦學校以品牌輸出方式參與舉辦民辦學校,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產生了較多問題。因此《實施條例》第七條重點規範了這一辦學形式。下一步,教育部還將出臺細化文件,全面規範“公參民”辦學。

在全面規範“公參民”辦學趨勢下,不少城市的“公參民”學校正由民辦轉爲公辦。早在2020年,上海中學參與創辦的上海張江集團學校正式由民辦轉爲公辦。該校自建校以來,常年保持浦東新區中考成績第一。

自今年4月起,重慶先後明確多所“公參民”學校將轉爲公辦。截至5月25日,北碚區等6區先後發佈報告,披露改革進展,包括了重慶一中寄宿學校等10所學校。這份名單中的學校,主要是重慶“七龍珠學校”的各個分校,“七龍珠學校”即重慶一中、重慶南開中學(三中)、重慶八中(樹人)等七個重慶第一梯隊的名校品牌。

7月2日,四川眉山天府新區恆邦嘉祥外國語學校宣佈已被撤銷辦學許可,立即停止招生,將由民辦校轉爲公辦校。該校原定於9月正式開學。

在民辦轉公辦的同時,民辦校也在瘦身。

根據中辦國辦《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2021](15號文)精神,各地將不再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規模佔比將控制在5%以內。

各地因地制宜出臺一省一方案,今年以來已有湖南、江蘇、四川等地教育部門發文,其中江蘇省明確爭取用2-3年完成調減目標。

6月,四川省教育廳發佈《關於暫停審批設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宣佈不得批准已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設立新校區,不得同意已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擴大辦學規模,此外還要適當縮減2021年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計劃。

巨大轉變

爲何國家的民辦教育政策發生巨大轉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指出,民辦教育具有很強的營利性,到今天已經形成一種成熟的規模化的商業模式,通過與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結合來營利。

2019年新華每日電訊發表文章《重慶:“名校辦民校”成售樓“招牌”的背後》,直指多年來重慶公辦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聯姻”辦分校的情況。央媒點名報道後,重慶市政府同年發文規定,要求公辦中小學不得新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同時強調中小學入學資格不得與樓盤銷售掛鉤。

資本逐利,甚至蠶食學生食堂。2019年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被曝光發黴食材醜聞,成都七中是公辦名校,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則是與企業合作興辦的民辦學校。

這類掛牌假名校,無疑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劉昌亞指出,公辦學校參與舉辦的民辦學校,利用公辦學校的優質品牌,採用民辦學校的收費機制,造成了不公平競爭,擾亂了教育秩序。

這在大城市的擇校競爭中尤其明顯。由於民辦學校享有“民促法”規定的自主招生、考試招生的權利,在一個地區內便有了掐尖的優勢,加劇了社會焦慮。2019年“公民同招”政策出臺,終結了部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提前掐尖招生的傳統。

然而長久以來,不少地方對“名校辦名校”的行爲持默認立場,既能獲得一定利益回報,促進當地教育快速發展,又能把發展教育的責任推給市場,節約大量財政經費,何樂而不爲。

弊端也很明顯,一些地方推卸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導致民辦學校比例偏高,公“退”民“進”。

根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民辦普通小學在校生人數佔總在校生比例爲16.8%,民辦初中在校生人數佔總在校生比例爲12.2%。

楊東平指出,民辦中小學在校生全國佔比在10%上下比較合理,但在很多大城市,包括農村縣域,比重可以達到30%-60%。前兩年引發熱議的湖南省耒陽縣,民辦教育佔到60%。這種現象是世界各國都沒有的,歐洲國家民辦教育的比重通常在3%-7%,日本是2%。

日本和美國,並肩爲全球兩大私立教育大國。不過,日本私立學校的比例成明顯的“兩頭重,中間輕”的情況,學前和高等教育階段,私立學校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小學到高中階段完全相反。

也即是說,私立教育大國日本,義務教育公辦爲主。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私立小學的比例到1980年都沒有超過0.5%,如今也只有1%左右。

就此消亡?

全面規範名校辦民校,民辦校就此消亡?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民辦教育不斷壯大,事實上已經成爲教育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2020年全國共有民辦學校18.67萬所,佔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總數的比例超過1/ 3,並已涵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非學歷教育到學歷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各個層次和類型。

對於“名校辦名校”這類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本就由公辦學校參與舉辦,屬於公參民的“假民辦”。專家指出,所有“公參民”的義務教育民辦學校退出,轉爲公辦是最合適的選擇。

另一方面,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存在,仍有其價值所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認爲,公立教育應該解決公平問題,民辦教育提高效率,這樣纔是合理定位。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王佔陽指出,公辦與民辦教育的比例關係還需更好的調整。調整的主要方向,應當是政府更好地履行憲法規定的關於義務教育的職責,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提高整個義務教育的公共性,而不是特意壓制民辦學校。

二戰結束後不久,日本政府即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發展初等教育,私立小學在補充公立學校數量不足、減輕公辦教育負擔上,幾乎沒有可介入的空間。雖然私立中小學數量不多,但在教學內容、理念、體制上相對來說比較多元。

我國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也進入普及化時代。隨着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的實現,民辦教育的功能定位發生轉變。

之前民辦教育多被作爲公辦教育的補充,在後普及時代,民辦教育將爲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選擇。

民辦校並非消亡,只是逐漸淡化。

參考資料:

重慶整治風暴:全面喊停“名校辦民校”,多所“公參民”學校將轉回公辦,5月29日,成都商報教育發佈

博鰲教育論壇北京“教育新政下的民辦學校”研討會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