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內部處理決定:辭退涉嫌侵犯女同事男員工 兩高管引咎辭職

採寫 | 維鵬、凌梓郡  編輯 | 靖宇

來源:極客公園

回想 2010 年,當「聚划算」正式運營時,大量的商家擠破頭想要成爲其招商對象。

藉助阿里的資源優勢,聚划算迅速成長爲當時團購領域的最大網站,佔據 52% 的市場份額,這段時間,聚划算在商家面前的地位是更強勢的,對接商家的「小二」便成爲了商家們賄賂的主要對象。

2012 年 4 月,阿里巴巴對外公佈 5 名前聚划算小二因腐敗被批捕刑拘。這在當時引發了整個阿里內部,甚至社會輿論對於阿里價值觀的一次大討論。而時隔九年,社會對阿里價值觀的又一次大討論,卻來自完全相反的一個場景。

7 月 27 日,阿里女員工發文指控,在臺風天被直屬領導強制要求出差,會後在與客戶飯局上被灌醉,並指控被客戶和其直屬領導猥褻。

這次惡性事件的業務場景很典型。酒局上的另一方當事人是濟南華聯商戶的工作人員張某。濟南華聯品牌歸屬於濟南華聯超市有限公司,是地方性的連鎖超市品牌。

酒局文化在零售行業並不鮮見。對於當晚席間的情形,華聯張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表述佐證了這種現象:「在酒桌上正常喝酒,中間肯定有摟抱的過程」,「就是正常的一個酒局喫飯」。而阿里本地大客戶 LKA 負責人甘啓梁事後則對女員工表示,「你覺得不喝酒,這個濟南華聯和一些北方客戶以後的業務能談下來嗎?」

一位互聯網 to B 業務客戶總監對「極客公園」表示,應酬中喝酒有時確實是難免的,但也可以拒絕,「酒桌文化其實就是強調權力與服從的一種畸形文化,掌權者強迫需要權力的人,迫使他們服從。」

不管在什麼樣的場景下,這樣的文化都不該出現在一家科技公司的身上。而事件發生後,對員工大聲疾呼的冷漠和滯後反應,更成爲企業無法迴避的羞恥。

從合作關係來看,這一次,阿里淘鮮達「服從」的對象——濟南華聯甚至算不上地方巨頭。根據 7 月 28 日發佈的《2020 年中國超市百強》報告顯示,在山東省,排在濟南華聯前面的還有家家悅、銀座、中百控股、利羣集團。「濟南華聯在山東的影響力也算不上是頂尖。」

這位總監表示,在傳統零售行業,乙方雖然在產品宣傳手冊上寫着,自己公司產品要優於同行數倍,但他表示,「實際上大家都差不多」。乙方提供的方案差別不大的時候,客戶最終選擇誰家的方案、產品,「還是得看關係,得喝。還可能需要回扣。」

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背後,帶出的不僅僅是被質疑的價值觀,也是一個正在摧毀價值觀的業務環境。

「淘鮮達」是什麼?

2017 年,淘鮮達因阿里「新零售」戰略而誕生,比「盒馬生鮮」晚一年,但存在感一直很弱。

打開淘寶首頁,「淘鮮達」佔據着醒目的位置。其商業模式相當於利用淘寶 APP 巨大的流量,爲線下的生鮮超市引流,增加線上銷售額。同時,爲一些傳統商超提供數字化改造方案,比如庫存管理、通常配送等能力的建設,並以此收取費用。

某接近淘鮮達人士表示,「想加入淘鮮達需要零售商具備一定數量的門店與供應鏈能力,比如大潤發、華聯超市這類。另外,需要繳納一定的合作費用,每個城市都不一樣。」

但商家們的付費意願可能並不那麼大。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淘鮮達平臺已有超過 50 家的實體零售商入駐,接入線下超過 2500 家門店,這些門店均以生鮮品類爲主。

作爲對比,業務模式類似的京東到家,合作線下門店超 11 萬家。2020 年百強超市中,有 77 家已上線京東到家,其中 41 家是前 50 強。在合作的商超品牌上看起來,京東到家遠超阿里淘鮮達。

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阿里淘鮮達業務、新零售在行業中的現狀: 即便依託自身雄厚的流量、資金優勢,也很難玩轉新零售、改造線下業務。

過去,阿里搭建平臺,進行流量分發來獲利。在電商平臺上,消費電子、服裝、化妝品等高毛利的品類,比線下實體店便宜很多,因此可吸引大量消費者,阿里也可以從中賺取佣金和廣告費。這個時期,電商平臺們要做的,就是源源不斷地獲取流量。

但在生鮮領域,消費有很強的地域性,且消費羣體定期消費的生鮮數量幾乎是恆定的。開通線上業務能爲一家本地超市帶去多少利潤增量,前景並不明朗。

而且生鮮這種非標、易損耗、低毛利的品類,幾乎很難出現較大的折扣,曾經電商吸引消費者的那套模式在生鮮領域行不通了。當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沒有養成,平臺也很難有能力與供應商去議價。

「同城零售」的坎坷

2020 年,以生鮮行業爲代表的同城零售成爲阿里的「一號工程」,由張勇親自帶隊。當年 4 月,天貓超市升級爲同城零售事業羣。另一方面,併入了同城零售事業羣的外賣平臺餓了麼,同樣肩負起了「外賣一切」的任務,和天貓超市、淘鮮達、盒馬一起組成阿里同城零售陣營。

阿里之所以重金投入,外界猜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攻爲守。因爲「門口的野蠻人」美團及美團優選,早已經開始打電商的主意。

2019 年美團推出美團閃購,外賣騎手升級「送一切」,開始將外賣以外的線下服務和產品進行線上電商化。據悉,美團閃購目前年成交額在幾百億元範圍,公司內的目標是將數字做到千億規模。

另一邊,由於社區團購的「燒錢」迅速,企業急需衝擊利潤和 GMV,團購平臺開始加入紙巾、飲料等日用品和標品——以 9 毛 9 低價菜引流,再用普通標品賺利潤成爲可行模式。而一旦用戶高頻買菜行爲成立·,社區團購的電商夢也就有了根基。

2018 年,前京東高管李永和在做了張勇半年的特別助理後,升任天貓超市事業羣總裁,當時天貓超市、淘鮮達和盒馬並稱阿里零售戰場三駕馬車。

一個月之前,阿里再次進行架構調整,李永和不僅統領淘鮮達爲代表的同城零售業務,同時接替王磊擔任本地生活公司 CEO,與高德、飛豬組成本地服務板塊,向俞永福彙報,目的看起來是將同城零售和本地服務組合成有機整體。

不料,架構剛調,李永和已經因爲此次事件引咎辭職。

「流量至上」的時代終結了

對流量的追逐一度是互聯網商業發展的原動力。在早期,靠燒錢補貼聚集起來的流量究竟能否創造更大價值,並不是多數創業者關注的重點。「有了流量,未來總有辦法盈利。」是行業共識。

於是,從 2014 年起,O2O 的熱潮席捲整個互聯網行業。阿里、京東這兩家爭奪線下流量的方式之一就是資本併購。2015 年起,阿里巴巴攜鉅額資本相繼入股蘇寧、銀泰商業、高鑫零售(大潤發、歐尚)、聯華超市、三江購物等等;而京東也在入股永輝超市、沃爾瑪等等線下超市。接着,巨頭們依託於這些線下資產開展 O2O 電商業務,希望成爲線下服務的流量入口。

然而,倘若不能解決供需雙方的問題,平臺的發展就會很坎坷。2020 年 10 月,美團正式宣告旗下的新零售物種小象生鮮正式關閉;盒馬直到今天也在不斷試錯,希望找到一種合理的商業模式;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爲代表的前置倉模式生鮮電商公司即便上市,依舊沒能找到健康的盈利方式。

無論哪種模式,這些新平臺都沒能搭建起一種新的穩固的供需關係。而這恰恰是支撐起一個平臺的根本。

比如,淘寶剛崛起時,那些被大型商超的高額店租拒之門外的小品牌找到了自己的春天:線上開店一方面可以節約大量線下租金,還能接觸到全國更多的消費者。

這類便宜品牌的湧入豐富了淘寶上的商品供給。即便是一些大品牌的經銷商也會把貨物放到網上賣,這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形成了正向的商業循環。

拼多多的崛起也是如此。因爲上市,淘寶、京東上的很多白牌廠家被擠出平臺,這些商家需要一個更合適的電商平臺來賣貨,而同時又有大量的消費者需要更便宜的貨物。拼多多將兩方的需求連接了起來。

同城零售以日用百貨、生鮮爲主,都是客單價比較低、毛利也不高的品類。且線下實體店業態本來已經足夠豐富、且離消費者很近,在這兩個大品類裏展開競爭,相當於在紅海里競爭。

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早期更多是藍海市場,玩家要做的往往不是專注於打造自己的競爭壁壘,而是儘可能搶佔市場規模、搶佔入口。即便沒有建立起核心競爭力,玩家依然可以因爲競爭不充分而過得不錯。但在紅海領域,只有擁有自己的核心壁壘纔有機會存活下去。

顯然,進入到以日用百貨、生鮮品類爲主的同城零售場景,互聯網平臺們缺少核心競爭力。可以看到,在這兩個大品類裏過得較好的新品牌都擁有很強的供應鏈資源,比如新興的名創優品、老牌的永輝超市。

不是互聯網公司不努力了,而是互聯網仰仗的方法論在新的領域裏,不見效了。

此外,在工具類、信息產品類的業務上,燒錢補貼可以短時間內吸引到大量的用戶,並養成用戶習慣。但到了實體領域,在生鮮、日用品品類,當資本的無序擴張被管制,而錢也不是花在解決產業鏈問題、提高上游生產端的效率時,競爭短板必將顯現。

阿里在同城零售、新零售業務上的困境,也側面體現了在線下這個充分競爭領域,流量至上時代的終結。(實習生謝睿哲對稿件亦有貢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