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是斯柯達大力發展坦克的時代,當時坦克、裝甲車這類武器已經被世界所接受,所有軍工企業都想從中分一杯羹,不過我們可以明顯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斯柯達研製的裝甲武器都是輕型、超輕型,這或許跟公司自身定位以及技術實力有關,它所針對的買家也是一些機械化程度較低的軍隊。

T-32是斯柯達一款比較冷門的裝甲武器,它被稱爲是自行火炮,不過稱呼它坦克殲擊車可能更合適,據說這是唯一純正斯柯達血統並參與了實戰的自行火炮。

30年代中期斯柯達開發了Š-1D輕型坦克,這款坦克改自MU-4輕型坦克,而MU-4又是從卡登洛伊德輕型坦克發展而來。Š-1D輕型坦克的底盤和卡登洛伊德輕型坦克相似,使用一臺4缸汽油機驅動,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主動輪在前,並且前主動輪位置更高,更利於越野。

在車體上設置了一個簡單的箱式固定炮塔,它和車體使用5~20毫米不等的鉚接裝甲板保護,武器爲一門A3型37毫米反坦克炮,火炮俯仰角度在-10°~25°,左右可沿中軸線擺動各10°,車組2人。

這款自行火炮在1935年被介紹給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軍隊對它很感興趣,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進要求,在1936年簽訂了8輛的購買合同,這款改進型的坦克被稱爲T-32。

T-32加長了底盤,增加了一對負重輪,使用一臺3.65升6缸汽油機驅動,可提供60馬力,防護裝甲厚度增加,車體正面裝甲厚度15毫米,首下8毫米,炮塔正面22毫米,車體兩側12毫米,尾部和頂部8毫米。

更大的車體允許更大的戰鬥室,火炮改爲一門A3J型37毫米反坦克炮,備彈42發,火炮俯仰角度不變,兩側橫移角度都增加到15°,該炮有效射程1000米,在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約30毫米厚的30°傾斜裝甲,足以應對二戰前的輕型坦克。在戰鬥室的右側還配備了一挺ZB30輔助機槍,備彈1000發。

T-32自行火炮重量約爲4.8噸,車長3.575米,寬1.975米,高1.755米,車組兩人,最大行駛速度41千米每小時。

在二戰德軍進攻南斯拉夫的時候8輛T-32已經全部到貨,其中有4輛擁有武裝,參與了前期的抵抗作戰,它們軍被德軍炮兵摧毀,另外4輛沒有武裝,被留在軍事學校用於訓練,隨後被德軍俘虜送回斯柯達工廠改裝,然後交給黨衛軍使用。

其實在1937年時南斯拉夫再次向斯柯達提出了一個改進要求,改進自行火炮被稱爲Š-Ij,尺寸被進一步放大,重量增加到5.8噸,負重輪爲4對尺寸更大的型號,發動機改爲60馬力的直列4缸柴油機,最大行駛速度31千米每小時。裝甲防護也有適當增強,戰鬥室正面裝甲增加到30毫米厚。

最大的變化是武器,主炮改爲一門A9J型47毫米炮,運動角度不變,該炮採用33.7倍徑身管,穿甲能力沒有提升太多,不過HE彈藥毀傷能力加強。

Š-Ij原型車在1939年送往南斯拉夫進行測試,後者對這款自行火炮非常滿意,並計劃購買108輛,不過他們再次提出一些改進要把車輛打造得更重,斯柯達的改進設計就是T-3D。遺憾的是南斯拉夫這些計劃隨着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併而隕落,因此該國並沒有收到T-3D,T-3D自行火炮在二戰期間沒有發展,原型車被德軍拉走測試。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忘了這件事,在二戰結束後斯柯達工廠的出口名單中仍然有這款自行火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