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資配置思路調整:加碼綠色經濟,挖掘週期行業

此前中國股市一度出現拋售,相關政策引發教育、互聯網等公司估值大幅收縮,早年備受外資青睞的“茅指數”成份股亦因不確定性、成長減速而重挫。隨着市場逐步企穩,究竟國際投資人會否持續降倉?他們如何看待未來的中國投資邏輯?

面對不確定性,全球性投資組合的確可能暫時調倉,但對於聚焦中國的投資組合,更多的是配置思路的調整。對此,第一財經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聯博集團(AllianceBernstein)中國投資總監朱良。

“對於很多國際投資者機構而言,僅停留在離岸市場的可能已無法解決獲得中國敞口的問題,相對於以互聯網企業爲主導的離岸市場,行業分佈更平均的A股將被相對超配。”朱良稱,就投資主題而言,獲得政策支持的清潔能源主題將是未來的重點,同時,A股的“二八分化”仍然突出,需要從中尋找預期差。從相對估值角度而言,A股週期行業較美股更具吸引力。

加速佈局中國“綠色經濟”

如今佈局中國市場時,避不開的中長期主題無疑是清潔能源(電動車、新能源產業鏈)、半導體本地化等。前者更是因“碳中和”的目標而備受追捧,且中國的確擁有全球最高效、齊全的產業鏈,“綠色出口”亦日趨繁榮。

未來,中國和世界的能源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目前中國火力發電佔比近70%,光伏風電只佔了10%。未來中國旨在把2025年的光伏風電佔比提至16.5%,即約每年要提升一個多點。比起資金早前追捧的硅料、鋰電池、隔膜等,大量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成了當下的焦點。

“新能源裝機量的確快速攀升,但目前關鍵在於併網。”朱良稱,中國電網對於新能源的承載能力明顯不足。

相關研究也提及,由於新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的特點,新能源高比例併網將導致電力平衡較爲困難,對電網的調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能源高比例併網增加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風險,且由於我國新能源資源分佈不均,增大了電力外送需求,對網架輸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也不乏觀點提及,早年中國新能源電力消納受限,導致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新能源資源富餘,但用電負荷增長較慢的“三北”地區,棄風、棄光率居高不下,新能源利用率也較低。根據天風證券的研究,例如2015 年,甘肅、吉林、新疆總的棄風、棄光率分別高達36.8%、30.8%、30.7%。

朱良認爲,儲能、智能電網、特高壓等是解決上述消納問題的關鍵,並且也在其中找到了較好的投資標的。

具體而言,儲能在電網中起到削峯填谷的作用,可以提高送端電網調峯能力。伴隨着電化學儲能成本下降,國內有望逐步邁向“光儲平價”,驅動儲能裝機規模增長。

除了儲能,還需要從傳統電網端着手,提高電網智能調度能力、加大特高壓建設力度就是關鍵。

朱良提及,之所以特高壓重要,也跟中國的特殊情況有關——中國新能源分佈不均勻,新能源裝機容量集中在西北地區,而這些地區的用電負荷通常較低,較易出現新能源過剩問題;而東部經濟發達省份新能源裝機數量較少,消納空間較大。新能源高比例併網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加強電網建設,擴大資源富集區外送規模,提升電網大範圍資源配置能力,而特高壓輸電是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佔地的“電力高速路”,能大大提升電網的輸送能力。

“電網管理與智能電網建設有關,因爲要先把可再生能源吸納進去,並要儲能,然後再回吐出來,這是一個逆向或雙向的過程。現有的電網做不到,因而投入將是巨大的,而電網是國家安全的命脈,我們認爲中國的電網應該是自主開發,並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設備來維護,來滿足併網的需求。”他表示,在這一方面,電網基礎設施的維度還不夠,電網的管理系統以及配套設備也是機構考察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記者採訪的諸多國際投資機構不僅看到了中國電網升級換代的機會,美國、歐洲、新興市場也有相似需求,因而亦不能排除後續中國“綠色出口”的潛能。例如,目前中國的動力電池、逆變器正不斷搶佔國際市場份額,且利潤率遠高於國內。

挖掘A股週期行業的預期差

除了熱門的景氣行業,A股目前的“二八”分化依然嚴重,朱良認爲需要挖掘一些存在預期差的被低估的行業,聯博整體看好中國的週期行業。

聯博的研究顯示,從相對估值角度來說,A股週期行業比美股更具吸引力。例如,截至6月4日的數據顯示,在原材料行業,A股估值爲15.5倍,美股19.1倍;在公用事業板塊,A股估值爲13.5倍,美股爲19.4倍;在工業板塊,A股估值爲12.1倍,美股則爲25.6倍;在金融板塊,A股估值爲8.1倍,而美股爲15.6倍;在房地產板塊,A股估值爲4.7倍,美股爲23.4倍。可見,估值差異明顯。不過,個別板塊A股估值仍超過美股。例如,在醫療保健板塊,美股估值爲16.9倍,而A股爲41.9倍;必須消費板塊,A股估值爲32.8倍,美股爲21.5倍。

隨着中國通脹開始攀升,儘管部分企業面臨成本壓力,但也有企業從中受益。朱良此前表示,在通脹攀升的階段,就需要關注名義GDP,而高經營槓桿的週期行業將得益於名義GDP增長(金融股除外),例如零食、交通、能源、食品飲料、基礎材料、資本貨物等。

此外,他尤其看好部分基礎金屬的長期結構性行情,並通過佈局全球上游資源股來尋求收益。例如,不斷飆升且供需格局持續趨緊的鋰;再如受益於電動車前景的銅,銅價儘管此前出現波動,但長期投資邏輯仍存。除了新能源車的銅消耗量是內燃機車的三倍,朱良提及,超級電網中的超高壓等雖然用的不是銅,但其配套設施中銅的佔仍比較高。 

(實習生劉怡鶴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