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持續搶佔“時代潮頭”,上海如何打造“國際數字之都”新名片?

在奔向“國家數字之都”的道路上,上海勢必將給人們展示一個愈加“強壯”的背影。

“咦,怎麼沒有工人?”

如若首次走進位於上海金橋的上汽集團旗下延鋒公司門板注塑車間,你一定會驚訝於這個佔地面積約半個足球場、擁有10臺大型注塑機的車間竟然只需3名操作員。

在車間內,每臺注塑機旁,都有兩條機械臂在忙碌着,而車間的通道上則有一臺臺矮胖的物流機器人帶着物料穿梭於各個工位之間。

在這座延鋒的標杆智能工廠中,60%的設備具備了聯網能力。在被數字化“武裝”後,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流被打通,然後在人工智能(AI)賦能的“工廠大腦”指揮下,整座工廠的生產效率能夠提升30%,單位面積產出增加30%,經濟效益提升30%,並實現碳排放減少20%。

在被數字化後,工廠對市場的反應也能做到更敏捷。由於AI不會像人那樣,輕易“迷失”在海量的單據、工法和配件中,這條產線可以併線生產成百上千種不同配置汽車內飾件。這可以幫助企業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下,更好地滿足越來越強調個性化、智能化的汽車消費需求。

延鋒的智慧工廠只是上海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事關上海發展全局和長遠的重大戰略,當前上海市正圍繞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三大領域深入推進各項工作。

8月16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的經濟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上,上海市委書記、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強指出,誰能佔據經濟數字化新賽道,誰就能更好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李強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主動擁抱經濟數字化轉型浪潮,堅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抓住數據要素和數字生態“兩大支撐”,努力把上海打造成數字應用滲透最充分、數字技術基礎最紮實、數字產業集羣最豐富、數字要素資源最活躍、數字生態系統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

實際上,早在李強提出相關要求之前,上海市相關政府機構已攜手各大企業走上了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但這座長期定位中國經濟中心的城市並不滿足。在“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向着“國際數字之都”的方向繼續前進。

智慧城市

“國際數字之都”的基礎

在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

獲獎背後,是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十年積累。2011-2013年,上海首次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鋪設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全國首個光網城市;2014-2016年,上海又出臺智慧城市第二個行動計劃,推進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2017年至今,上海則出臺“3+3”智慧城市建設若干意見,推動數據共享開放、應用融合創新。

全球智慧城市大會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毛輝東表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非常領先,“兩張網”就是像牽起牛鼻子的兩條繩索,牽引着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城市治理、電子政務一路向前。

同時,上海在數字經濟方面也正釋放出蓬勃動能。“十三五”期間,上海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持續賦能實體經濟,傳統業態加速向智能化、數據化、信息化轉型發展。

與此前不少地方提出的政府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等某個領域的數字化相比,上海是在全國首個提出整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城市。對上海來說,數字化轉型涵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包括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等各個領域。

2020年,上海推動530多家企業創新應用,較去年平均降本8.4%、提質1.95%、增效7.83%;開展了5G、TSN、工業模塊、安全態勢感知等技術創新應用,帶動工業數據、工業智能、標識解析、綜合集成、兩化融合等解決方案服務商超300個。

同樣在2020年,上海實現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增長6.2%。截至目前,上海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已達到1000億元,並培育15個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94個示範性智能工廠,帶動12萬中小企業上平臺。

作爲對比,中國2020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總計爲9164.8億元,上海已經佔據全國相關產業規模的九分之一。

2020年全年,上海實現產業數字化增加值規模超1萬億元,高新企業數排名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第五位,而高新企業數佔比則排名全國第二。同期,數字經濟在上海GDP的佔比已超50%,產業數字化在上海GDP的佔比更是高達45.1%,排名全國第一。

此外,從購物、訂餐、出行到看病、上課、娛樂,上海已全方位接入數字生活。以看病爲例,上海已上線40多家互聯網醫院,實現“足不出戶、在線問診、送藥上門”。同時,長三角三省一市的41個城市均已實現異地門診直接結算的互聯互通,截至2020年11月30日,聯網定點醫療機構8102家,累計結算257.86萬人次。

“國際數字之都”

如何打造?

2021年首個工作日,《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意見》明確,要把數字化轉型作爲上海“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攻方向之一,從“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全局出發,統籌推進城市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

根據《意見》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上海要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

而到2035年,上海目標成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爲了向“國際數字之都”邁進的目標,上海的第一步必須要走得足夠踏實。3月底,上海發佈《2021年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重點工作安排》,爲2021年數字化轉型提出明確要求。

2021年,上海目標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5000億元,打造11個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受用的標杆應用,實現“一網通辦”網辦比例不低於70%,實現5G SA全面商用,高端綠色IDC機架數量超20萬,重點支持100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項目,重點打造20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的新生代互聯網領軍企業。

在推動數字產業化方面,上海將重點支持100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項目,打造20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的新生代互聯網領軍企業,建設20個行業標杆平臺,加快建設“張江在線”“長陽秀帶”在線新經濟生態園。

在推動產業數字化方面,上海計劃加快製造智聯化轉型,聚焦電子信息、汽車、生命健康等六大行業,做優做強10個平臺,新增5萬家企業上平臺上雲,推動建設40家智能工廠;同時,進一步推進商貿平臺化建設,深化金融科技化賦能,優化科創數字化生態。

2021年3-5月,上海在全市開展了數字化轉型專題調研,由15位市領導分別牽頭28個選題,將爲全市頂層設計提供重要支撐。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基本形成“1+1+3+1+1”的頂層設計框架體系,即一個意見(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一個規劃(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方案;一個促進政策措施(上海市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一個法制保障(數據綜合立法)。

未來,上海市還將進行經濟數字化轉型的12大重點專項行動,涉及硬核新技術、再掀新經濟、製造新模式、商務新業態、金融新科技、科創新生態、航運新樞紐、農業新體驗、數據新要素、數字新基建、網絡安全保護、綜合支撐等。

上海市經濟數字化轉型重點專項

圖源:上海發佈

按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年度工作要點,上海在2021年將以強化 “十個新”爲具體抓手,努力支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

“國際數字之都”

不止說說而已

8月19日,由上海市經信工作黨委、市經信委、市總工會主辦的2021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選樹、“領軍先鋒”評選活動召開第一次組委會,評選活動正式啓動。

爲了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受制於人”等問題,活動第一次開設了信創應用測試競賽,選樹一批在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中有匠心匠藝、有上海實力的“能工巧匠”和“領軍先鋒”,共同爲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破題。

市經信委表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實踐方案競賽不僅要求聚焦經濟、生活、社會治理數字化和上海特色“新基建”,而且必須是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計劃實施的應用解決方案。

在產業不斷向數字化發展的時候,上海市也通過一個個實踐路徑極爲具體的規劃發佈,讓在這座城市發展的企業、個人看到了這座城市努力引領數字化轉型並非說說而已。李強的講話,更是讓人看到了上海向着“國際數字之都”方向前進的決心。

針對未來,李強對上海提出四大要求:要聚焦推進數字產業化,全力打造數字經濟核心優勢;要聚焦推進產業數字化,全面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活力;要聚焦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打造數字流量配置的戰略樞紐;要聚焦優化數字生態系統,充分激發經濟數字化轉型動力。

一直以來,上海都是中國經濟發展歷史長河中最閃耀的明珠。在每一次時代浪潮奔湧而來的時候,上海都是“站在浪頭”的那一個,智慧城市如此,如今的數字經濟亦是如此。

居安思危、快速反應、明晰規劃、緊抓落地,這或許是上海能夠長期保持中國經濟中心地位的訣竅。但這樣的訣竅,每一步都不容易。在經濟數字化新賽道,上海已經跑在了中國的前列,初步將未來發展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來,在奔向“國家數字之都”的道路上,上海勢必將給人們展示一個愈加“強壯”的背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