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孙佳山:“饭圈”乱象背后,资本在推波助澜

今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整治“饭圈”乱象列为治理重点。有舆论认为,不少粉丝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他们需要端正追星的心态。而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一部分粉丝群体的价值观会出问题?

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有相当部分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上尚不成熟,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时候很容易说错话。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某些话能说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其实也不太清楚。

我们还应该看到资本的深度介入对粉丝文化带来的复杂影响。在当下的粉丝文化结构中,流量明星和广大粉丝之间,不仅是情感共同体,也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流量明星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商业演艺活动的机会;而广大粉丝为了扩大自己心仪的流量明星的影响力,则会使尽浑身解数来追捧他们。而这种群体性情绪恰恰很容易被资本利用。比如对于由广大粉丝组成的“饭圈”,资本会按照相关粉丝的执着和投入程度,来对他们进行分级,“鼓励”他们为心仪的流量明星造势。如此的“鼓励”在无形中也让一些追星行为,演变成以“爱”为名的违反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极其不当的行为,进而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从当下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需要充分警惕的是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日益被资本力量和市场逻辑所内化的严峻现实。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当文娱工业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刻意宣扬某种文娱潮流或商业模式时,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就极易被资本力量所绑架和利用。

面对这些有特定趣味、诉求的粉丝群体,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他们,对他们“一封了之”,而是要对其加强“三观”引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需求得到极大释放,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平板就可以发微博、做直播。青少年粉丝群体也是这样,他们现在有各种途径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呈现。对于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和价值感,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当我们对他们的表达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更应如此。因此,需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三观”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扣帽子”。

一方面,广大青少年应当端正追星的心态,以精神、心智的成长、独立和完善为目的,避免被资本力量撬动、裹挟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所绑架和利用。另一方面,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应当努力为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满包容、尊重的成长环境,充分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而不是简单地“甩锅”给相关企业、行业。因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美式“原子”家庭结构中出生的一个代际。他们又是完全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原子化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新的社会结构和媒介形态下的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侧重点恰恰在于参与感、伴生感。通过与流量明星的高频互动所形成的陪伴、共情、保护、抗争等种种情感策略,这一代人试图寻求建构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新兴媒介形态下的新型青少年社交关系。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深层的社会和媒介形态的结构性变化,才能更深刻地深入到当前粉丝群体价值观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正确引导粉丝群体的价值观,才具有现实可行性。

这就意味着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避免管理手段、方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一刀切”式的懒政,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限制、杜绝资本力量对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过度绑架、利用和投机、操纵,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真正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少年建构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三观”,进而系统性地实现我国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