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孫佳山:“飯圈”亂象背後,資本在推波助瀾

今年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整治“飯圈”亂象列爲治理重點。有輿論認爲,不少粉絲的價值觀出了問題,他們需要端正追星的心態。而我們要探討的是,爲什麼一部分粉絲羣體的價值觀會出問題?

流量明星的粉絲羣體,有相當部分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觀”上尚不成熟,所以在公共空間的自我表達、自我呈現的時候很容易說錯話。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某些話能說到什麼程度,很多時候他們自己其實也不太清楚。

我們還應該看到資本的深度介入對粉絲文化帶來的複雜影響。在當下的粉絲文化結構中,流量明星和廣大粉絲之間,不僅是情感共同體,也已經結成事實上的利益共同體。流量明星需要流量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從而獲得更多商業演藝活動的機會;而廣大粉絲爲了擴大自己心儀的流量明星的影響力,則會使盡渾身解數來追捧他們。而這種羣體性情緒恰恰很容易被資本利用。比如對於由廣大粉絲組成的“飯圈”,資本會按照相關粉絲的執着和投入程度,來對他們進行分級,“鼓勵”他們爲心儀的流量明星造勢。如此的“鼓勵”在無形中也讓一些追星行爲,演變成以“愛”爲名的違反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的極其不當的行爲,進而造成非常不良的社會影響。

因此,從當下到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需要充分警惕的是廣大青少年粉絲羣體日益被資本力量和市場邏輯所內化的嚴峻現實。在市場經濟和社會進一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無可厚非,但當文娛工業在鉅額利益的誘惑下,刻意宣揚某種文娛潮流或商業模式時,廣大青少年粉絲羣體就極易被資本力量所綁架和利用。

面對這些有特定趣味、訴求的粉絲羣體,不能只是簡單地否定他們,對他們“一封了之”,而是要對其加強“三觀”引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普通人自我表達、自我呈現的需求得到極大釋放,任何人只要擁有一部手機或平板就可以發微博、做直播。青少年粉絲羣體也是這樣,他們現在有各種途徑進行自我表達、自我呈現。對於他們的文化獲得感和價值感,我們需要充分尊重,當我們對他們的表達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時候更應如此。因此,需要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粉絲羣體“三觀”的引導,而不是簡單地“扣帽子”。

一方面,廣大青少年應當端正追星的心態,以精神、心智的成長、獨立和完善爲目的,避免被資本力量撬動、裹挾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所綁架和利用。另一方面,從家庭、學校到社會,都應當努力爲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滿包容、尊重的成長環境,充分履行各自應盡的義務,而不是簡單地“甩鍋”給相關企業、行業。因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以“90後”“00後”爲主體的青少年粉絲羣體,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美式“原子”家庭結構中出生的一個代際。他們又是完全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介文化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網生代”。原子化社會結構中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新的社會結構和媒介形態下的數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羣體性孤獨”,使得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迥異於既往代際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所以,對於他們而言,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側重點恰恰在於參與感、伴生感。通過與流量明星的高頻互動所形成的陪伴、共情、保護、抗爭等種種情感策略,這一代人試圖尋求建構一種以移動互聯網爲表徵的新興媒介形態下的新型青少年社交關係。只有充分理解這種深層的社會和媒介形態的結構性變化,才能更深刻地深入到當前粉絲羣體價值觀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正確引導粉絲羣體的價值觀,才具有現實可行性。

這就意味着相關管理部門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粉絲羣體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的結構性變化,避免管理手段、方法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及“一刀切”式的懶政,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限制、杜絕資本力量對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過度綁架、利用和投機、操縱,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規範網絡文化市場秩序,提高用網治網水平,真正有效地引導廣大青少年建構起積極、健康、向上的“三觀”,進而系統性地實現我國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2021年度簽約評論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