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從嚴整治藝人違法失德飯圈亂象等問題

原標題:文娛領域治理系列評論 整頓“飯圈”亂象要從產業鏈入手

中央宣傳部近日印發《關於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針對流量至上、“飯圈”亂象、違法失德等文娛領域突出問題部署綜合治理工作。擬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治理並建立長效工作機制,規範市場秩序,遏制行業不良傾向,廓清文娛領域風氣。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啓動並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影視娛樂業有了更大增長空間。與此同時,互聯網開始在國內普及,再加上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娛樂市場。但是,在文化娛樂生產供給方面,由於影視行業長期遵循文化事業發展的要求,缺乏市場化的經驗以及由此培育的產業體系,如何形成商業模式併兼顧社會利益還未有清晰的方向和途徑。

在這種背景下,恰逢“韓流”襲來,一些資本開始模仿韓國演藝公司的造星方式,最終在國內形成了一套資本主導的追求短期收益的造星機制,生產“流量明星”,並形成了全行業的自我強化與依賴,從而產生越來越極端的娛樂現象。流量至上、“飯圈”亂象、違法失德等現象歸根結底,都同源於資本製造的這場遊戲。

資本首先是瞄準青少年羣體進行“造星”,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還不成熟,喜歡“俊男美女”型顏值偶像,容易成爲追星族。中國人口基數大,數量龐大的青少年很多是獨生子女,消費能力強,挖掘這一羣體的商業價值成爲商業資本的目標。但促成“流量明星”模式的除了資本外,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技術槓桿。

資本利用各種互聯網平臺開設營銷賬號,吸收粉絲,形成飯圈。他們先是人爲製造各種粉絲瘋狂追逐偶像、偶像街拍等短視頻吸引粉絲,包裝明星。然後在各種營銷賬號進行宣傳,形成垂直的粉圈管理模式,讓粉絲有一種打遊戲過關升級的感覺。爲了提高自己在羣體中的影響力,粉絲需要不斷“充血”(爲偶像活動付錢)滿足其虛榮心,甚至因此形成內部等級,從而強化粉絲黏性與忠誠度。

爲了捍衛偶像並擴大網絡影響力,飯圈之間在營銷團隊的帶領下形成了“互撕”之風,流量明星之間的飯圈相互攻擊,黑對手、撕番位,製造網絡熱點事件,炒作曝光率。甚至這種資本引導的“好戰文化”蔓延到了“圈外”,一些粉絲對任何批評其偶像的人都進行網絡攻擊和辱罵,這嚴重污染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與價值觀。

僅僅靠資本營銷與粉絲追逐還構不成商業盈利模式,資本需要流量明星在價值最大化後帶來商業變現。首先,流量明星的影響力要具有可視性,因此,資本營銷團隊要帶領飯圈爲自己的明星做數據打榜、買熱搜,集資花重金購買周邊產品等,形成線上線下均具備影響力的“可視性”效果才能提高商業價值。這系列運作主要在新浪熱搜、豆瓣評分、百度貼吧、b站等平臺進行,如果沒有平臺配合,根本無法刷數據、控評、買熱搜等,平臺則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經濟利益與平臺活躍度。

這場遊戲的盡頭是廣告商付費買單。當資本在線上線下運作出明星的“流量”後,視頻平臺會優先購買“流量明星”參與制作的節目,資本則負責刷播放量,平臺拿着播放量以更高的價錢向廣告商出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流量明星的播放量頻頻作假,其片酬和代言費暴漲,而真正的藝術創作被市場邊緣化。在這樣的文化娛樂供給生產過程中,作品內容、演技質量與文化價值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造假的流量和空洞的顏值,以穿越、玄幻、耽改等題材爲各種流量明星搭臺唱戲。

可以看出,這個閉環遊戲中各個環節的參與主體都有強烈的逐利性,作爲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強化了低俗炒作與泛娛樂化的價值,形成畸形審美,最終的代價是破壞青少年健康成長以及文化高質量發展。尤其是一些流量明星不用付出任何專業演技上的刻苦訓練就擁有瘋狂粉絲和天量的薪酬,容易放縱自己違法失德,成爲年輕人的壞榜樣。

因此,必須堅決抵制造星炒星、泛娛樂化等不良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義等畸形價值觀,從整個產業鏈入手,打擊“黑灰產”等違規違法行爲,遏制行業不良傾向,探索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同時鼓勵文化娛樂發展兼顧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實現資本與產業良性互動,通過創新實現健康有序發展,引領向上向善社會風尚,爲廣大人民羣衆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產品。

(作者:張立偉 編輯:洪曉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