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線上二手交易,要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 來源:人民日報

線上二手交易,要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百姓關注)

本報記者 沈童睿 

近年來,線上二手交易平臺頗受消費者歡迎,賣家處理了閒置物品,實現了再利用,買家節省了開支,皆大歡喜。不過,由於二手交易的特殊性,在部分線上二手交易平臺,用戶上當受騙的情況時有發生。

據暨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劉穎介紹,目前線上二手交易平臺主要有兩種運營模式:一種是由平臺回收二手物品,經過檢驗、消毒等程序,向用戶開放購買;另一種則是消費者之間直接交易,平臺僅提供相應信息,交易過程由買賣雙方自行溝通。記者調查發現,後一種模式更爲普遍,但風險也更高。

商品質量沒保障,這是買家最擔心的問題。藍女士曾在某平臺購買一款二手無線耳機,賣家事先發來了產品序列號、官網購買記錄等信息,藍女士認爲是正品,於是付款購買,但拿到耳機後感覺音質很差,藍女士到門店諮詢才發現,耳機原來是假的。還有消費者反映,曾遇到一位賣家,自稱因“衝動消費”買下一雙名牌球鞋,“全新未拆封”,希望低價轉手,還放出了包裝盒照片、小票等信息。可買家拿到貨拆箱後,卻發現鞋底有明顯磨損痕跡,顯然不是賣家所宣稱的“全新”。

售後服務成難題,這也是消費者普遍遇到的困擾。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力表示,按照規定,傳統電商平臺的賣家應當對其所售商品質量承擔保證責任,並提供相應的售後服務,但在二手交易中,賣家一般不會爲其所售物品提供保修等售後服務,也不支持傳統電商模式中常見的無理由退換貨。這原本是考慮到銷售閒置物品的賣家並不是專業經營者,然而,有些商家卻利用了這一點,僞裝成個人用戶,以出售閒置物品的名義銷售新商品,從而逃避售後服務責任。

甚至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二手交易實施詐騙行爲。浙江省海寧市徐先生曾在某平臺看中一款觸控筆,在諮詢產品信息時,賣家建議互加微信溝通詳情,“賣家多次表示平臺外交易可以節省一筆手續費,商品價格還能再低。於是我把700元貨款直接轉給了他微信,沒想到賣家從此消失不見,不發貨,微信也把我拉黑了”。

一般情況下,線上二手交易平臺都能實現資金託管,一旦出現問題,平臺方可以及時介入止損。但有些不法分子以節省手續費、商品打折等爲由,千方百計誘使消費者離開平臺私下交易。徐先生說,現在平臺大多會提醒用戶,不要脫離平臺交易、線下交易,但是有些新用戶或是不瞭解情況,或是貪圖便宜,還是落入圈套、屢屢上當。

二手交易要注意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張力表示,平臺應當切實履行責任,不僅要對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的賣家信息登記覈驗,還應當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對平臺內經營者違規處罰情況進行公示。劉穎則建議,平臺應建立舊貨品質鑑定制度,通過權威機構評定貨品質量,防範假冒僞劣貨品混入二手交易市場,“同時還可以建立平臺自有的售後服務體系,明確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專家提醒消費者,交易前要認真關注平臺規則、賣家認證、歷史交易記錄、信用等級等信息,避免脫離平臺進行交易。應強化證據意識,注意索取原發票或購物憑證及產品合格證等,在遭遇詐騙時及時報警或在平臺舉報。

【編輯:房家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