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崔笑天 北京報道

近日,擠入國家醫保的PD-1“四小龍”交出了期中答卷:百濟神州信達生物仍在虧損,恆瑞醫藥、君實生物實現盈利。

一度被稱爲“抗癌神藥”的PD-1產品對上述企業業績拉動幾何?實際上,僅有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兩家的PD-1銷售額可查,前者的替雷利珠單抗收入約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了1.5倍;後者的信迪利單抗收入約爲13.9億元。餘下兩家,由於醫保價降幅高達85%,PD-1產品令恆瑞醫藥短期承壓,收入環比負增長。即便是業績較爲亮眼的君實生物,營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冠特效藥的貢獻,而非PD-1產品的銷售收入。

可以看出,PD-1產品進入醫保的利好,在短期內並未明顯顯現,與此同時,各家均急於擴大銷售團隊、拓展商業化渠道,銷售費用有一定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後來者仍在爭先恐後湧入這片紅海。今年已有來自康方生物、譽衡生物的2款國產PD-1產品獲批上市,3款處於審評階段。據華創證券預計,到2022 年,國內市場可能出現15款左右的PD-1/L1在售。

這一度讓市場陷入對PD-1行業的擔憂: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壓縮,未來前景幾何?

PD-1聯用市場廣闊

2021年上半年,恆瑞醫藥營收133億元,同比增長17.58%,歸屬淨利潤26.68億元,同比增長0.21%;君實生物營收21.14億元,同比增長267.77%;歸屬淨利潤0.09億元,同比增長101.56%。百濟神州營收48.89億元,同比增長542.2%,淨虧損26.77億元,同比收窄41%;信達生物營收19.42億元,同比增長97.3%,淨虧損11.75億元,同比增加93.2%。

雖然,PD-1產品進入醫保的利好未顯現,但一位筆名爲“追溯”的醫藥行業資深研發人士(公衆號:Antibody Research)提供了行業觀察的一個新角度。追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PD-1產品其實對藥企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並不能把它單純地認爲只是一款抗體藥物,它是撐起藥企未來佈局腫瘤領域的基石。要不然國內的PD-1抗體藥物,也不會這麼一個接一個如此輕鬆地授權出海,到國外分一杯羹。”

爲何將PD-1產品稱爲基石藥物?是因爲它與多種藥物聯用,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具體來看臨牀數據,默沙東的PD-1產品聯合曲妥珠單抗與化療藥物,一線治療胃癌,相比於曲妥珠單藥,客觀緩解率由52%提升爲74%,完全緩解由3.1%提升爲11%,部分緩解由49%提升爲63%。

而君實生物的PD-1產品聯合榮昌生物的ADC新藥,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整體客觀緩解率達94.1%,既往未接受過化療的一線治療患者、HER2表達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均爲100%。

追溯表示,PD-1產品與ADC藥物聯用的機理是,ADC藥物能夠造成腫瘤微環境中腫瘤抗原的大量釋放,從而觸發免疫細胞應答,而PD-1抗體能夠抑制T細胞的衰竭,使得T細胞持續戰鬥,達到消除腫瘤的目的。“如果說ADC撐起下一個十年,那麼這十年中,必定有着PD-1的身影”。

一位君實生物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從免疫機制的角度考慮,聯合用藥主要有三種思路:第一種是鬆開“剎車”,通過TIGIT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第二種是踩下“油門”,IL-2、IL-21等藥物可用於激活免疫反應;第三種是加入“潤滑油”,運用血管抑制劑改善許多瘤種的免疫微環境,增加淋巴細胞的浸潤,讓T細胞在活化後更容易地進入腫瘤。

因此可以看出,PD-1產品市場還未飽和。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對於這類藥物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通過橫向的拓展,去覆蓋PD-1產品還未涉及到的適應症,通過縱向的聯用互補,去覆蓋70%左右的PD-1耐藥患者人羣,如此,將PD-1產品看作是基石類藥物後,單藥和聯合用藥在不同適應症上的應用,以及新的腫瘤免疫產品的開發都可能直接導致這個市場再次擴大。”

隨着PD-1產品廣譜導流屬性不斷提升,也會帶動組合藥物的商業價值。這也意味着,PD-1將成爲“敲門磚”,爲藥企帶來更多合作機會。

與此同時,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向創新藥企敞開。目前“四小龍”PD-1產品已全部實現授權出海。其中,把握適應症上差異化佈局、療效顯著、商業化渠道完善等關鍵因素的藥企將脫穎而出。今年3月,君實生物宣佈其PD-1產品在美啓動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的滾動提交,目前已提交完畢。

“對於本土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而言,發展目標絕不能僅侷限於中國市場。應該去做以全球‘first-in-class’‘best-in-class’爲突破點的創新。近幾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從產業和政策維度的蓬勃發展,中國加入ICH,也都爲國內藥企走向國際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上述負責人說。

後來者仍紛紛擠入紅海

而聚焦國內市場,PD-1產品的價格或將進一步下行。

一方面,新品不斷獲批,競爭壓力增大。比如康方生物PD-1產品今年8月乍一獲批,即通過慈善贈藥計劃,將年藥費水平拉到與其餘PD-1產品醫保報銷後價格相當。據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消息,其首輪贈藥政策是購買4支+救助2支,後續是購買4支,可救助至疾病進展。兩年的總藥費低至3.9萬元,平均每年只有1.95萬元。

另一方面,新一年的國家醫保談判又臨近了。華創證券研報認爲,由於國內PD-1/L1 產品供給過多,預計再經過2-3輪醫保談判後,產品的年化費用可能下探至2-3萬元的區間,屆時由於剛性的生產成本和折舊,以及各公司偏高的銷售費用率,PD-1/L1 單抗可能逐步普藥化,銷售淨利率可能低於20%。

即便如此,也有藥企出於戰略考慮而佈局PD-1研發。對此,追溯認爲,已經“上車”的藥企,即便上市慢了,未來開發新的腫瘤藥物,需要PD-1聯用的時候,也可以直接聯用自家的產品,從而牢牢把控未來自家的藥物定價權,不受制於人。

從研發成本來看,一方面,由於靶點相對成熟,有大量的臨牀數據可以支持該靶點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PD-1產品來說,新藥研發“九死一生”的風險已大大降低。

但是,臨牀前的候選物篩選、評價仍然需要藥企投入大量精力。“開弓沒有回頭箭,如果藥物在設計階段就存在缺陷,推進到臨牀上一定會有所顯現,影響到患者獲益,相對的,如果藥物的特定屬性比如親和力較強,解離速度慢,也潛在有助於改善患者獲益。”上述負責人說。

而臨牀試驗設計是另一個能夠分出高下的關鍵節點。上述負責人坦言,目前國內外獲批的PD-1適應症已接近二十種。“重複別人的試驗,可能也會獲批,但患者的境遇不會有根本上的改變,但如果開創了一個新的治療方法,一旦成功,將會爲這類患者帶來巨大的社會獲益。”

這也與國家對臨牀試驗設計與患者招募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勵藥企去探索“Me better”和“First in class”新藥的態度相符。

7月2日,中國國家藥品審評中心(CDE)發佈公開徵求《以臨牀價值爲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下稱《原則》)意見的通知。《原則》指出,應儘量爲受試者提供臨牀實踐中最佳治療方式/藥物,而不應爲提高臨牀試驗成功率和試驗效率,選擇安全有效性不確定,或已被更優的藥物所替代的治療手段。

另一方面,新藥研發應以爲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爲最高目標,當選擇非最優的治療作爲對照時,即使臨牀試驗達到預設研究目標,也無法說明試驗藥物可滿足臨牀中患者的實際需要,或無法證明該藥物對患者的價值。

毫無疑問,作爲新藥研發內卷最嚴重的細分賽道,市場上的大部分PD-1產品屬於“Me too”,而非“Me better”和“First in class”。但是,追溯指出,現階段中國製藥領域,內卷式的‘Me too’是時代產物,“我們終將會跟這個時代告別。但我們要允許這個時代的短暫存在。其實這可以看作一種國內技術知識積累和沉澱的過程。”

“中國的基礎研究及轉化醫學還有非常遠的路要走。中國當下也還不具備從0到1的能力。但目前國內創新藥企佈局已開始有差異化表現,未來從1到10的路徑,或已初見端倪。”追溯說。比如康方生物的AK104(Cadonilimab),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在二三線治療宮頸癌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療效,有望成爲世界首個上市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