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莆田病例爲何9次核酸均爲陰性?華大基因醫學專家:有這幾種可能!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 沈維多]經專家研判,正在莆田發生的本次疫情源頭疑似爲新加坡入境人員林某傑導致的傳染鏈條,而其在本月10日確診前曾進行9次核酸檢測和1次血清檢測,結果均爲陰性,這也引發公衆對於核酸檢測能否準確測出德爾塔等變異毒株的擔憂。《環球時報》記者針對這一問題調查發現,國內主要廠商生產的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依然有較高準確性,產品不會因變異毒株而出現脫靶與漏檢。

自本月10日報告首個新冠陽性病例以來,福建本輪疫情確診病例已經破百。根據國家衛健委15日發佈的消息,14日0-24時,福建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0例。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此次在莆田首先出現的境外輸入病毒依然爲德爾塔變異毒株。

2021年9月13日,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居民排隊等候進行咽拭子採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中的疑似疫情源頭林某傑是在入境後38天才確診的,曾經進行的多次核酸檢測均爲陰性。此前,全國多地也曾出現多次檢測後才呈現陽性的案例。本月初,廣州越秀區出現的一例陽性病例曾7次核酸檢測爲陰性。此前,鄭州疫情期間也曾報告一例前7次核酸檢測都爲陰性的確診病例。上述病例感染的均爲德爾塔變異株。

上述案例引發了公衆對於德爾塔等變異毒株是否會影響核酸檢測準確性的擔憂。近期,國內多家核酸檢測試劑盒供應商先後表示,其產品不會因變異毒株而出現脫靶與漏檢。

金域醫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各廠商的檢試劑盒大多基於新冠病毒高度保守的基因區段設計的特異性引物,都避開了高頻突變區域,總的來說,核酸檢測中引物的普適性、容錯性,及多重引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因爲病毒突變而帶來的漏檢可能性。

達安基因8月初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也表示,經中疾控病毒預防控制所驗證評價,該公司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對包括德爾塔在內的多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均可檢出,不會出現脫靶漏檢。

華大基因方面14日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已研製出多款新冠檢測突變試劑盒,可以區分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等不同毒株的試劑盒,能夠在兩小時之內確定感染者感染的病毒類型。此外,針對拉姆達毒株的檢測試劑盒也正在研究當中。華大基因表示,其突變株鑑別試劑盒針對不同毒株的變異位點設計探針,可精準檢測出具體的變異毒株類型,對於確定患者所感染的病毒型別、快速排查是否爲疫苗接種污染以及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及流行規律,均具有幫助。

根據相關公告,爲了解全國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對德爾塔變異株的檢測質量,保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性,國家衛生健康委臨牀檢驗中心近期還開展了2021年全國新型冠狀病毒德爾塔變異株核酸檢測室間質量評價。明德生物等企業公佈的結果顯示,其生產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均順利通過質量評價,抽檢正確率爲100%。

對於此次莆田林某傑出現9次核酸陰性的情況,有醫學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除可能出現少有的“超長潛伏期”外,也可能存在採樣、檢測等操作失誤導致“假陰性”的可能。

華大基因交付中心技術總監唐美芳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核酸檢測中出現“假陰性”的原因可能是在採樣的時候沒有采到,比如在採集咽拭子時,採集深度或接觸時間不夠,導致採集到的細胞可能含病毒量比較少。此外,由於受檢樣品是新冠病毒的RNA,而RNA不穩定且非常容易被降解,如果樣品運輸和樣本保存條件不當,例如溫度太高等都可能使得使RNA降解,導致出現“假陰性”。

唐美芳同時表示,不同靈敏度的檢測方法也可能導致“假陰性”。弱陽性樣本對試劑盒的靈敏度有較高要求,採用靈敏度低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就可能會導致“假陰性”。

近日,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檢測手段對於各種變異毒株已呈現“不夠用”的狀況,“因爲假陰性和變異病毒自身的新特點,核酸檢測實際上已經是非常低效的檢測篩查方式”,並推薦在歐洲一些國家嘗試使用的抗原檢測法。但上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相對於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抗原檢測檢出率較低,更容易出現“假陰性”,且不太容易實現大規模應用,無法滿足我國現如今疫情防控的需要。

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上個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員核酸檢測組織管理工作的通知》,開展核酸檢測是快速發現病毒感染者,以便對其進行隔離、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情擴散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落實“四早”的關鍵舉措。該《通知》也強調,要加強人員培訓,對全員核酸檢測組織管理者、採樣人員、包裝運輸人員、檢測人員、報告人員、質控人員、感控人員等在內的所有人員均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特別是使採樣、檢測人員充分掌握混採檢測技術,規範開展采樣、檢測工作,提高檢測質量和檢測效率,確保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結果報告及時有效。

微博熱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