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到機場迎接,冀朝鑄(左四)擔任翻譯。

冀朝鑄從小在美國生活,能說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語。新中國成立後回到祖國,爲周恩來總理做了17年的翻譯,親歷了中國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被稱爲“紅牆第一翻譯”。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朝鮮的開城來鳳莊正式開始。冀朝鑄於1952年進入志願軍代表團談判組工作。冀朝鑄很快發現,中美雙方代表言辭激烈,有時甚至破口大罵。作爲談判策略,我方需要把美方代表的發言包括罵人的話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等下次談判會議時可以原封不動地罵回去。當時,美方有好幾個專職速記員,我方几乎只有一人會英文速記。因此,冀朝鑄及另外三人被安排趕快學習英文速記法。冀朝鑄無師自通,通過快速自學,達到了每分鐘可記165個單詞的水平,美方在談判時的每一句都可以記下來。這樣,冀朝鑄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英文速記員”的美譽。

1956年9月,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爲尼泊爾首相阿查利亞舉行國宴,本來冀朝鑄坐在最後一桌,但爲儘快培養他,冀朝鑄臨時被安排到第一桌擔負翻譯任務,這是冀朝鑄首次以“周恩來翻譯”的身份出現。周恩來總理在致歡迎詞時,即興脫稿增加了一大段內容,冀朝鑄擔心出錯,仍照本宣科按照原稿譯出。對事情有着敏銳洞察力的周恩來立即發現了,他馬上說:“不對,不對,小冀你太緊張了,換一個翻譯吧。”

心情沮喪的冀朝鑄以爲自己再沒有機會了。但沒想到,第二天周恩來總理繼續讓他翻譯。冀朝鑄沒有辜負周恩來總理的信任,注意力更加集中,出色地完成了翻譯任務。

20世紀70年代,在毛澤東主席“小球推動大球”外交戰略的推動下,中美關係開始“解凍”。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迎接,冀朝鑄擔任翻譯。尼克松還沒完全走下舷梯,就遠遠地朝周恩來總理伸過了手。周恩來迎了上去,冀朝鑄也馬上跟了上去。冀朝鑄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遠。”因爲此前周恩來總理特地要求,“小冀近一點,每句話都得準確地聽清楚,準確地翻譯”。當週恩來總理和尼克松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的時候,冀朝鑄馬上爲尼克松翻譯出了那句有名的話:“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尼克松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裏寫道:“當我們握手的時候,意味着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1987年,冀朝鑄被任命爲駐英國大使。他把握外交真諦,謙恭有禮但不失原則,贏得了當地讚賞。1988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文,從對外影響、分析能力、工作作風、建築和款待等五個方面對各國駐倫敦使館進行評比,結果美國和中國大使館被評爲最佳。文章說:“冀朝鑄先生友善而又很不像中國人那樣拘謹,多數的中國大使都對無禮的英國新聞界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而冀先生則每當中國在西藏問題上遭到批評時,就一定要在電視上露面。”

1989年春夏後,中英關係一度陷入低潮。冀朝鑄主動作爲,頻繁接觸英國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做了大量交流交心工作。特別是經過努力,他把撒切爾夫人請到中國大使館,起到了積極影響,推進了中英關係健康發展。(蔣莉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9月20日 第 06 版)

責編:侯興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