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見證北京鉅變。近日,“數瞰北京-測繪和空間大數據建設成果展”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開幕。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海量的城市空間大數據爲人們詳細瞭解北京的過去、把握現在和規劃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次展覽重點展示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北京市測繪和空間大數據發展歷程和建設成果,詳細展現了測繪和空間大數據在服務城市重大戰略、規劃建設、自然資源管理、城市治理、公衆生活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

從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城市的總體格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展覽將空間大數據與古都文化相融合,讓觀衆感到有趣有益。據介紹,金中都是對遼代南京城改造而來,呈宮城、皇城、大城三重城垣相套的格局;到了元大都時期,皇城位於中央偏南,並以宮城的中軸線作爲全城規劃的主軸線;明清北京城則形成了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垣相套的格局。

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中,設定以原點爲起始的座標系,可以確定某處的空間位置,繼而對城市進行多種表達。工作人員介紹,道路的原點——中國公路零公里點就位於正陽門城樓前;高程的起算點——北京水準原點位於海淀區玉淵潭晾果廠甲7號,以此作爲起算點,景山的海拔高度爲94.2米。

展覽現場,一組關於北京地形地貌特徵和各類空間資源分佈的數字“冷知識”引發關注。

例如,山地分佈最多的區是哪個區?答案是門頭溝區,山地覆蓋面積達95.6%;北京最高的山在哪裏?答案是門頭溝區清水鎮的東靈山,主峯海拔2303米;北京地表覆蓋中,水域面積有多少?答案讓不少觀衆感到驚訝,因爲北京的水域面積達到305.08平方千米,相當於3.1個密雲水庫;北京有多少地下管線?經2017年普查,全市公共空間共有8.17萬公里的地下管線,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圈,在京滬兩地往返33次。

空間大數據能夠客觀反映城市運行狀況,科學分析城市治理中的問題,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展覽展示了測繪和空間大數據在服務首都功能核心區、北京中軸線測繪、城市副中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服務北京2022年冬奧會建設爲例,2014年,市測繪院就開展了延慶小海坨山地區大範圍1:500地形圖無人機測繪,支撐高山區場館規劃的精準設計。展覽還就測繪和空間大數據在城市體檢、城市更新、城市監督等方面的應用進行了多維度、全方位的展示。

此次展覽還發布了《中國共產黨1949年“進京趕考”路線圖》。

展覽現場除了圖文展項、音像等常規形式,還增加了多個互動體驗展項,例如數字VR沙盤、測繪工具實物展示等,以趣味性、參與性更強的方式幫助更多觀衆加深對測繪和空間大數據的理解。

據悉,此次展覽是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指導下,由市測繪設計研究院主辦,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市規劃展覽館作爲支持單位,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協辦。展廳位於市規劃展覽館四層,對外開放時間爲週二至週日09:00-17:00,觀衆可通過"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微信公衆號預約參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