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下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下午,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老外讲故事”俱乐部中秋茶话会在沪举行,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部分外国嘉宾、“老外讲故事”俱乐部部分成员欢聚一堂,共话月圆情长。

图说:来自亚美尼亚的马星星体验中国传统剪纸。

活动现场呈现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大厅外,非遗传承人的小桌吸引了大批外国友人驻足。剪纸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艺术,不仅造型精致,还富有寓意。经由剪纸大师灵动的双手,没一会儿,可爱娇憨的熊猫、象征吉祥如意的喜鹊便跃然眼前,栩栩如生。“剪纸看上去非常有意思,我剪了一朵梅花,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来自美国的丽莎•奇泽姆被中国剪纸深深吸引、跃跃欲试,“今天是一个了解剪纸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图说:外国友人展示民间艺术家制作的糖人。

另一张桌子边,来自澳大利亚的何穆凯带着女儿专注地观看艺术家制作糖人、糖画。“麦芽糖这种简单的食材,被心灵手巧的中国人做出各种花样,这是门不简单的手艺活。”何穆凯感叹道。“我喜欢糖人,好看又好吃!”何穆凯的女儿手握着“新鲜出炉”的糖人,欣喜不已。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茶话会现场,中国艺术家和外国友人共同呈现了一场中西融合的视听盛宴。

图说:马星星用小提琴演绎中外名曲。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助理、来自亚美尼亚的马星星用小提琴演绎的《梁祝》、《茉莉花》等名曲,赢得满堂喝彩。“中秋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此刻虽不能和家人团聚,但却在这里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马星星说,“‘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是我们在上海的一个大家庭,我想用美妙的音乐为朋友们送上中秋的祝福。”

图说:来自加拿大的尚希林体验昆曲上妆。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水衣、彩裤、厚底靴……来自加拿大的尚希林一身中国古代打扮出场,这次,他要体验一把昆曲上妆。在服化老师的帮助下,尚希林很快便身披将军甲,后背四靠旗,摇身变成了一名中国古代的将军。“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但从打扮来说,昆曲艺术家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他们在台下还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 尚希林说。

图说:茶话会现场。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大家互相认识、增进了解。”这是来自匈牙利的贝思文第二次参加“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活动,“上海是座既传统又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包容的上海一直向外国人、外国文化和外国技术敞开怀抱。”

“中国有句古话,月是故乡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在沪外国人把上海作为第二故乡,一如既往地爱这座城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神。

新民晚报记者 王若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