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每年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

爲引導公衆重視腦健康管理,一年一度的“2021腦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動” 今天在線拉開帷幕,醫學專家呼籲:走出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誤區,早診早智!

每年新發30萬病例

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已居世界第一。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董強教授介紹,今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主題爲“知彼知己 早診早智”,“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目前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每年平均新發30萬病例,患病率隨年齡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75歲以上達8.26%,80歲以上高達11.4%,女性多於男性。

今年的公益宣教形式多樣,除通過“腦健康使者聯盟”等微信平臺推送的專家科普,還有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韓翔教授和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趙延欣教授共同主持的醫師研討會。

研討會上,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教授和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學源教授致辭,長征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尹介紹了記憶障礙的社區篩查與全病程管理,強調社區醫生的干預篩查對防治記憶障礙有重要作用,同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雲霞分享了癡呆早期篩查方法新進展,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林繼先科普了癡呆與認知障礙的10個早期警示症狀。

就診率、治療率都非常低

當前,很多人甚至是部分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仍存在大量誤區,導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就診率、治療率非常低。

大腦是身體的司令部,有些人認爲“老糊塗”是大腦自然衰老的結果,人老了記憶力差這是常事,沒必要重視,也阻止不了大腦老化。但其實這是比較大誤區,偷走記憶的可能不是歲月,而是一種病——阿爾茨海默病。

在干預上,誤區更是比比皆是。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翔認爲,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是可以治療的。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一旦發病,目前還無法阻止其進程,遑論逆轉,於是一旦被診斷爲癡呆,很多人就失去了治療的信心。其實,卒中後引起的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佔癡呆的很大比例,而卒中引起認知功能障礙是可防可治的。” 韓翔分析,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就像肢體的偏癱一樣,是可以恢復的。現在發現,應該在卒中發生後的早期就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判定,通過早期診斷、針對性的干預,卒中發生3-6個月後,患者的認知功能可以得到很好恢復。而等卒中發生3個月後再判斷並治療,已錯過最佳干預時間。

預防癡呆,有據可循

就預防環節,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組長趙延欣教授談到,認知功能篩查非常重要。“我國計劃未來幾年內對65歲以上人羣的認知功能篩查率達到80%,這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如果通過篩查發現了認知功能障礙,建議患者儘快到有認知專病門診的醫院進一步確診,找出您的認知功能障礙是否有可以干預的因素。比如高血壓可能導致血管性癡呆,糖尿病是認知功能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期吸菸、飲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加速認知功能障礙的進展。”趙延欣教授稱,患者控制這些不利因素,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是有希望延緩甚至阻止病情進展的。即使病情已錯過早期干預時機,還可以用各種藥物進行干預。對於較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通過篩查來找到這部分患者,也有望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支持環境。

預防癡呆,有據可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認知障礙和癡呆亞專科帶頭人鬱金泰教授認爲,“以前,大衆總認爲老年性癡呆是無法預防的,但如今,我們聯合該國內外知名學者發表了全球首個《阿爾茨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可降低老年性癡呆40%-50%的發病率,讓癡呆預防有據可循。”

鬱金泰教授介紹,如能做到這幾條,對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一是增加認知活動。建議中老年人羣多用腦、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如閱讀、下棋、打牌、上老年大學等。研究顯示,認知刺激活動能使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降低50%。

二是控制相關血管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此外,患者應對進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戒菸限酒,高血壓患者還要避免情緒激動。

三是避免精神緊張。精神緊張會使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增加約56%。建議大家平時應放鬆心情,避免過度緊張。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爲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

本次公益宣教活動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和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青年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家庭用藥》雜誌和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協辦。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源:受訪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