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瞭望丨黑土層厚度已減少了30%至50%,東北黑土地如何保護?

◆黑土形成極爲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釐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400年

◆目前東北已形成十幾種保護性耕作模式,併產生了兩種代表性模式,即以秸稈覆蓋、少耕免耕爲特點的吉林“梨樹模式”和秸稈粉碎、深翻深埋爲特點的黑龍江“海倫模式”

◆到2025年,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面積將達到1.4億畝,佔東北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

◆此爲《瞭望》2021年第38期封面專題“保衛黑土糧倉”中的第一篇,另三篇於文末處點擊圖片可閱讀

保衛黑土糧倉

文丨《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俊 郎秋紅 薛欽峯

這裏是世界四大黑土區之一,千萬年的孕育,半個多世紀的開墾,幫助中國人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因稀有珍貴,這裏的黑土地被譽爲“耕地中的大熊貓”。但由於過度開墾和利用,黑土地一度面臨嚴重退化。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保衛黑土地,端牢中國碗。在廣袤的東北大地上,正開啓一場黑土糧倉保衛戰。

黑土現退化危機

從太空俯瞰地球,北緯45度左右,分佈着三大黑土區——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歐洲烏克蘭大平原和中國東北大平原,再加上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世界四大黑土區全部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黑龍江和吉林則位於中國東北黑土核心區。

東北,常年氣溫偏低,原始森林茂密,植被經過長年累月的腐爛與發酵,最終形成肥沃的黑土層。這一過程極爲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釐米厚的黑土層需要經過200~400年。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片黑土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開墾者。“插雙筷子能發芽”的黑土地被開墾成良田,東北大平原從無人知曉的“北大荒”轉身爲我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北大倉”。

雖然一年只能種一季,但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近年已佔到全國的五分之一,糧食調出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從南糧北調到北糧南運,肥沃的黑土地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千百年來形成的糧食生產格局。

中國人端牢中國碗,黑土地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對黑土地保障糧食安全期望越大,擔憂也隨之而來。在全球四大黑土區中,我國東北黑土區開墾最晚,但承載的使命最重。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黑土地上玉米的單產增長到過去的兩到三倍。但因過度開墾和利用,黑土地正面臨嚴重退化。

20世紀90年代,產糧大縣吉林梨樹越來越多的農民發現,黑土地出現“破皮黃”“火燒雲”,即黑土層薄,露出了黃土層。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在黑龍江哈爾濱發佈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指出,目前東北黑土地黑土層的厚度已經減少了30%至50%,一些地區土壤黑土層不足20釐米,而且目前黑土層仍以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減少。

多年在梨樹從事黑土地保護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說,反覆耕作使黑土地變得日益貧瘠、越來越硬,結構發生退化。化肥越施越多糧食卻不增產,農作物抗災能力變差,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探索保護的腳步從未停歇

黑土退化並不是中國獨有現象。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和烏克蘭等地由於開墾過度,就曾遭遇“黑風暴”,大量黑土流失。

我國科學工作者未雨綢繆,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黑土地保護相關研究。1978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在黑龍江海倫建立黑土生態實驗站,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黑土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產力提高途徑研究。此外,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等多所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一批科研人員投入黑土地保護研究試驗。

這些成果,不斷應用在黑土地保護之中。吉林省是較早在生產實踐中應用這些成果的省份。“1995年前後就開始了。”吉林省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回憶說,一開始是高留茬、深松,後來是增施有機肥,再後來還有測土配方施肥等。

從政府到民間,從科學家到農民,幾十年來,東北一直沒有停下探索黑土地保護的腳步。

自1983年來到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工作,王貴滿從來沒有離開過農業生產一線,對黑土地保護走過的路程瞭然於心。他說,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難以從更大範圍、更深層面解決黑土地保護問題。

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引進,爲黑土地保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種技術以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爲核心,減少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在保護性耕作實施較早的歐美早已成型。

“1998年,吉林省就已經有研究者引進了這項技術。”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黑土地保護管理處副處長於成龍介紹說,但由於我國土地規模經營程度低、農業機械不配套以及農民千百年形成的耕作習慣短期難以改變等因素,試驗一直難以推開。

轉機出現在2007年。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旭東從國外學習保護性耕作歸來,想在梨樹縣搞試點。這年秋天,在梨樹一家破舊的小酒館,王貴滿、梨樹一家農機企業負責人、張旭東及現任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聚在一起閒聊。大家聊到了沙塵暴、水土流失,又聊到了保護性耕作。四個人越聊越興奮,最後決定,在梨樹把這件事幹起來。

一次小酒館的閒聊成爲一項事業的開始。此後,一批國字頭專家、一批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者和一羣勇於探索的種糧大戶,結成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試驗推廣工作。

由於氣候、溫度、地形等因素影響,一種技術模式很難應用到所有地區。比如,緯度高的地區,秸稈全覆蓋導致地溫偏低,春季影響出苗;風蝕嚴重的地區,秸稈覆蓋不足又影響土壤保墒……對此,科學家和種糧大戶聯手,在試驗中不斷改進機械和技術,以增加保護性耕作技術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

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吉林不斷推進的同時,中科院在黑龍江海倫、嫩江等地的試驗也在向前推進。嫩江市一些種糧大戶根據專家指導以秸稈和有機肥混合翻埋、松耙碎混爲核心技術,通過玉米大豆輪作,配套免耕覆蓋等技術,達到了肥沃耕層構建的效果。

十幾年過去,目前東北已形成十幾種保護性耕作模式,併產生了兩種代表性模式,即以秸稈覆蓋、少耕免耕爲特點的吉林“梨樹模式”和秸稈粉碎、深翻深埋爲特點的黑龍江“海倫模式”。

據相關部門監測,採取“梨樹模式”5年後,表層土壤有機質增加20%左右,每年每公頃可減少土壤風蝕量800多噸。黑龍江省多年監測數據顯示,當地黑土區旱地平均耕層厚度由19.8釐米加深到23.3釐米,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增加了3.6%,耕地質量平均提升了0.54個等級。

引進消化國外先進經驗技術並經過本土化改良後的中國式保護性耕作,不僅初步實現了黑土地保護,還實現了穩產高產。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梨樹模式”種田已有9年。負責人盧偉說,“梨樹模式”抗災穩產效果好,一公頃土地比過去節本增效2000多元。

2020年,在全球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和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雙重影響下,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當年,東北三省糧食仍獲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到13683萬噸,佔全國五分之一強。如果按2019年全國人均消費口糧原糧150公斤計算,東北三省生產的糧食,足夠全國人民喫半年。

多年來,東北將大量財力和土地資源投入農業,成爲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壓器”和“壓艙石”。

呈現六個“前所未有”

如果說2007年秋天的“小酒館之約”體現的是黑土地保護的基層自覺,那麼13年後的夏天,王貴滿則充分體會到黑土地保護的國家意志。

2020年7月22日對王貴滿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這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對保護黑土地作出了重要指示。

“我幹了一輩子,黑土地保護從來沒有被提到如此高度。”王貴滿興奮地說。更令他興奮的是,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連續多次對黑土地保護做出重要指示。2020年12月16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時隔12天,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爲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此後,黑土地保護站上了新起點,並呈現出六個“前所未有”的新特徵。

政策密集前所未有。2021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將黑土地保護上升爲國家工程。7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十四五”期間我國完成黑土地保護利用的任務和目標。期間,黑龍江和吉林密集出臺黑土地保護相關實施意見。不久前,兩省又吸收借鑑了河湖長制、林長制的管理辦法,建立省市縣鄉村的多層級“田長制”體系,把黑土耕地保護管理制度化,將黑土地保護責任壓得更實。

陣容之強前所未有。于成龍是幾個月前從其他處室調到黑土地保護管理處的。在政府機構改革、很多機構撤併的背景下,今年吉林省在農業農村廳新設立了黑土地保護管理處,併成立了由省委書記和省長任雙組長的全省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27名專家參與的黑土地保護委員會,其中包括4名土壤學、農業信息化等方面的院士。黑龍江省今年也組建了近百位專家組成的黑土地保護指導委員會。此外,兩省的“黑土國家重點實驗室”“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也在緊鑼密鼓籌建中。

聲勢之大前所未有。今年春耕時節,吉林省農安縣陳家店村不僅迎來縣農機局派來的農機技術員,還迎來了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從備春耕開始,東北三省數以千計的科研人員奔赴一線,深入田間地頭,指導黑土地保護工作。中科院作爲全國科研單位的龍頭,借鑑以往在其他地區的技術攻關經驗,於4月初在東北四省區(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峯市、錫林郭勒盟)發起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現已在黑龍江和吉林建設5個萬畝核心示範區。據瞭解,這場大會戰預計歷時5年,將投入頂級科研力量,開展跨學科、跨地區、跨部門大協作,爲黑土地保護提供更好的“中國方案”。

雷霆手段前所未有。今年3月,媒體曝光黑龍江省五常黑土被盜採,黑龍江省迅速做出回應,4月出臺相關規定,6月進行立法,7月對7起盜採泥炭黑土犯罪案件集中公開宣判。涉案的11名被告人被以非法採礦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等罪名判處刑罰,最高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此前,吉林省人大已對黑土地保護進行立法,公安部門據此破獲盜採案件不下15起,嚴厲打擊了盜採黑土的囂張氣焰。多位黑土地保護從業者拍手稱快。他們說,過去盜賣黑土通常罰款了事,獲刑的案例很少。如今,吉林和黑龍江先後將黑土地保護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黑土地保護手段更堅決、更強硬。

補貼及時前所未有。今年,吉林省落實11.2億元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資金,比去年增加5億元。長春市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基礎上,對農民保護性耕作農機具購置增加1000萬元補貼。農安縣鐵有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倪勇說,一臺免耕播種機比往年多補貼5000元,年初時他一下子新購進了2臺。“以前都是年底算賬,今年初補貼就到位”。

東北黑土地保護呈現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在此之前,吉林省歷經十幾年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推廣面積爲1800萬畝,最近一年時間,吉林省新增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是過去十幾年推廣總面積的一半還多。目前,東北四省區推廣保護性耕作已達5000萬畝。按照規劃,未來幾年,保護性耕作推廣速度更快。到2025年,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面積將達到1.4億畝,佔東北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

黑土地保護還出現升級版。今年春天,“梨樹模式”試驗團隊創新思維,跳出將黑土地保護僅僅作爲一種技術模式進行推廣的做法,在黑土地保護中嘗試引入金融、保險、倉儲等生產要素,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如果試驗成功,將改變長期以來黑土地爲保護而保護的被動局面,大大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實現黑土地保護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對接。

人努力,天幫忙。

眼下,又到了金秋九月。記者近日在吉林西部產糧大縣採訪時,處處感受到豐收在望的喜悅。“今年氣候好,雨水足”“加強土地整理後,今年糧食麪積增加了不少”“形勢非常好,預計增產10%”……不少東北幹部羣衆表示,今年大概率又是一個豐收年。

任憑風吹雨打,我自閒庭信步。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正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