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江南風韻的油紙傘、古色古香的月亮門、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內的這處“非遺大觀園”,韻味十足,遊人如織。9月23日,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六大主題展區之一的運河非遺展,以“非遺大觀園”的形式,向觀展者呈上一道別具風味的“非遺大餐”。

來自運河沿線的精彩非遺工藝品

非遺展設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E3號展廳,展館面積3839平方米。展覽以“走進非遺,感悟生活”爲主題,以“遊園”形式爲載體,將“喫、住、行、遊、購、娛”旅遊6要素與運河城市特色非遺項目有機結合。大運河沿線城市的76個非遺項目、近千件作品在此次非遺展中集結,包括44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3個省級代表性項目,11個市、縣級代表性項目,以及8家江蘇省非遺創意基地。

運河非遺展分爲“食——園之味”“住——園之憩”“行——園之行”“遊——園之遊”“購——園之購”“娛——園之趣”6個板塊,整個展覽被打造成一個“非遺大觀園”。觀展者逛遊“非遺大觀園”,通過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展演、傳統工藝展示、非遺體驗及非遺文創、直播帶貨等形式,全方位讓觀衆感受到運河非遺之美。

來自運河沿線的精彩非遺工藝品

步入“非遺大觀園”,一步一換景,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惠芬、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雕版印刷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義時等九位非遺大師,現場展演大運河邊誕生、傳承的非遺技藝,引得觀者讚歎連連。除江蘇以外的運河沿線七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浙江,也各自展示了景泰藍製作技藝 、唐三彩燒製技藝、 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泥人張、畲族綵帶編織技藝、德州(齊河)黑陶燒造技藝等17項非遺,營造出大運河沿線地區各具特色又相互聯動的文化情境。舌尖上的運河“非遺”技藝既好喫又好玩,淮揚菜、宿遷乾隆貢酥、富春茶點、仁昌蘇式糕點、崑山奧竈面等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運河飲食文化,它們的製作技藝也分別被列入非遺項目。

金陵刻紙衍生品

楊兆羣埋頭刻制展現淮安裏運河風情的作品

金壇刻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兆羣正埋頭刻制一幅展現淮安裏運河風情的作品,這位連續三年參加運博會的藝術家將大量運河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看,這是篦箕巷、文亨橋、廣濟橋、青果巷、天寧寺寶塔,都是我們常州的運河地標。”楊兆羣正致力於將運河題材的金壇刻紙,轉變爲鎮紙、絲巾、傘、扇子等衍生產品,讓運河文化進入日常生活,讓更多人熟悉大運河,愛上大運河。

鎮江太平泥叫叫

爲了參加運博會,來自鎮江太平泥叫叫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周寶康特地製作了一組名爲《愛運河 愛家鄉》的作品,形象取材於大運河中常見的魚類“參條子”。他告訴記者,太平泥叫叫是誕生於大運河沿線的非遺項目,最初是爲了紀念感恩捨身爲民的張渤大將軍。經過歷史流變,太平泥叫叫逐漸成爲極具鎮江特色的民俗玩具和吉祥物,造型奇特,豐富多樣,寄託着運河兒女和美好生活的願望。

除了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大觀園”還運用AR交互技術等數字科技手段,結合LED屏、展板和視頻等形式,情境化、全方位展現了大運河沿線城市非遺保護的最新成就,展現非遺與大衆生活的密切聯繫、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非遺傳承魅力和創新活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於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