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蕾 

“招工美容貸”是個連環騙局

原以爲按照對方要求貸款整形後,就能得到月薪10萬的“總裁助理”崗位,沒想到卻陷入虛假的高薪陷阱與無盡的還款旋渦。

近日,朝陽法院審理了一起“招工美容貸”詐騙案。被告人以招聘總監、商務保姆、總經理助理、董事長祕書等虛假頭銜設下騙局,9名19歲至33歲的年輕女性被騙總計46.9萬餘元。由“中介機構”、醫美診所和貸款平臺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以高薪招工爲誘餌引誘年輕女性上當,說服她們進行醫學美容,併爲此背上高額貸款。這個環環相扣的騙局猶如編好的套子,一步步將受害者套牢。

案件回放

拋出誘餌

月薪10萬,“話術”騙取應聘者信任

2019年7月,28歲的蔡女士在某招聘平臺找工作時,遇到了正在爲企業老闆招聘總裁助理的中介機構“金總”。“金總”告訴她,總裁助理實質上是私人助理,月薪10萬元,負責全方位照顧老闆的工作、生活。蔡女士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後,“金總”提出面談,看看她的條件。

蔡女士在朝陽區某大廈停車場的一輛奔馳車內見到了這位“金總”。聊了十來分鐘,“金總”滿意地點了點頭:“你的形象挺好,基本符合工作要求,回去等通知吧!”

過了幾天,“金總”以見僱主之名,約蔡女士去見“王老闆”。蔡女士和“金總”的車剛到酒店門口,“王老闆”就上了車,他看了一眼蔡女士,說了兩個字:“可以”。很快,“王老闆”的司機“趙俊”拉開車門遞進來一個紙袋,“王老闆”從中掏出4萬元現金,當着蔡女士的面交給“金總”,說是好處費。見“王老闆”如此豪爽,蔡女士對每月10萬元的薪資承諾不再懷疑。

套牢獵物

先做醫美,高額整形費用貸款償付

“金總”讓蔡女士添加司機“趙俊”的微信,囑咐後面的事跟“趙俊”聯繫即可,他會安排蔡女士的入職事宜。很快,“趙俊”就約蔡女士見面了。見面後,“趙俊”聲稱蔡女士的個人形象需要提升,以滿足工作需要,要求蔡女士做微整形手術。在高薪的誘惑下,她同意了。

隨後,“趙俊”將蔡女士帶到某醫美機構。醫美機構的工作人員給她“診斷”一番後,建議她做全身抽脂和麪部脂肪填充兩個項目,並且當天就進行了手術。

這兩個項目加起來耗資不菲,蔡女士手頭並不寬裕,於是醫美機構工作人員建議她申請“美容貸”,並指導她通過小貸平臺申請了約6萬元的美容貸款。

跑路脫身

利益到手,“老闆”“司機”人間蒸發

手術後,蔡女士開始憧憬馬上就要入職的高薪崗位。可是不久,她卻收到“趙俊”發來的消息:“王總在回京路上出了車禍,正在醫院搶救”。之後蔡女士再打電話,“趙俊”就以“王總成植物人了”“王總轉院到上海了”等各種理由搪塞。再之後,蔡女士就聯繫不上“趙俊”了。

詐騙案發後,蔡女士作爲受害者之一曾向警方坦言,因爲美容貸的6萬元已經超出了自己的經濟能力,目前她一直在借錢還款,“已經無法正常生活了”。而據記者瞭解,在蔡女士一案中出現的“金總”和司機“趙俊”,即是本案的被告人王某和許某。

據朝陽法院介紹,許某夥同王某於2019年4月至10月間,虛構招聘高薪職位、入職需整形的事實,引導多名被害人前往位於朝陽區望京西園的某醫療美容診所,騙得人民幣共計46.9萬餘元。

詐騙話術

“需要出席商務活動,對形象要求較高,整形後纔可以安排工作。

整形的花費公司可以報銷,你先墊付。

入職後薪水很高,足夠償還貸款。”

受害羣體

年輕、低學歷女性

本案的9名受害者中,有8人學歷在本科以下。中專畢業的王某是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被騙時年僅19歲。

記者注意到,受害者羣體呈現出4個特點:女性、年齡偏低、受教育程度偏低、急於找工作。

團伙犯罪

犯罪鏈條

招聘醫美網貸按“劇本”輪番上場

本案公訴人、朝陽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練虹怡指出,本案是一個鏈條式的團伙犯罪,有負責在前端發佈招聘廣告的業務員,有在“面試”中負責接待和給出許諾的面試員,也有帶領被害人前往指定醫美機構進行整形和貸款的對接人員。

庭審中,被告人許某承認,他們通過求職、招聘平臺發佈虛假招聘信息,招聘商務保姆、總經理助理、董事長祕書一類有吸引力的職位,而且許諾的薪資比正常高出許多。一旦有應聘者上鉤,他們便會按照“劇本”順序出場:王某喬裝成認識很多老闆、擁有大量人脈資源的“金總”,負責面試應聘者;安排他人客串“僱主”,並當着應聘者的面假裝塞給“金總”幾萬塊錢好處費,以騙取應聘者的信任;許某則化身“趙俊”,僞裝成“僱主”的司機,說服並帶領應聘者去整形。

醫美機構與貸款平臺是另一層合作關係。涉案醫美機構的工作人員證實,他們與網貸平臺有業務上的往來。在得知許某將顧客帶到診所時,他們會提前聯繫貸款平臺,讓對方派工作人員前來服務。

利益驅動

所有謊言都是爲了高額返點

實際上,許某、王某並沒有爲應聘者提供高薪職位的能力,所有謊言都是爲了高額返點。許某交代,他們與涉案醫美機構存在合作關係,他負責帶客戶上門,收取的整形費用醫美機構扣除成本後與許某三七分成,許某佔七成。

而醫美機構和貸款平臺,一個是來了生意能盈利,一個批貸能提高業績。顧客貸款成功後,錢則直接從貸款平臺打入診所賬戶。

受害者娜娜(化名)回憶起被帶去整形的經歷:“到達診所後,就有貸款平臺的銷售人員幫我審批貸款流程,第一個平臺放款了3萬元,診所的工作人員又協助我從另一平臺貸款5萬元。這些錢都沒有通過我的個人賬戶,而是直接打給了診所。”對於這些受害者而言,環環相扣的“圈套”就像沼澤,讓她們越陷越深,最終稀裏糊塗地整了形,不僅工作沒有着落,還背上了一筆沉甸甸的貸款。

最新進展

兩被告分別以詐騙罪獲刑

法院審理認爲,許某、王某以非法佔有爲目的,共同虛構事實騙取他人錢財,數額巨大,均已構成詐騙罪。9月17日,朝陽法院一審宣判,以詐騙罪分別判處被告人許某、王某有期徒刑4年9個月和4年6個月,並分處罰金5萬元。

據記者瞭解,利益鏈條中部分涉案人員被另案處理。

近幾年,隨着醫療美容行業熱度漸起,以消費貸形式出現的“美容貸”順勢而生,也由此被不法人員利用成爲詐騙的工具。去年,僅北京警方破獲的“招工美容貸”詐騙犯罪團伙就達10餘個,刑事拘留123人。這些打着“招聘”名號的詐騙行爲不僅對被害人造成巨大傷害,更嚴重影響了社會大衆對於求職市場的認識和評價,擾亂了正常的求職就業環境,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如何防騙

個人提高警惕 平臺嚴格審查

練虹怡提醒求職者:求職一定要選擇正規平臺和渠道,投遞簡歷前要謹慎覈查招工、用人單位的資質。對於面試過程中存在的異常情況,如對方人員身份異常、面試地點異常、不切實際的高薪許諾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尋求警方或家人的幫助。

此外,練虹怡提醒求職招聘平臺,對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要進行雙向信息審查,防止求職平臺成爲詐騙人員的犯罪工具。至於醫美機構和貸款平臺,如果明知他人以“美容貸款”“招工詐騙”等方式欺騙被害人前往醫美機構進行整形、辦理貸款,仍積極配合完成後續行爲,導致被害人財產損失的,機構和相關人員同樣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練虹怡表示,上述機構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合法合規開展相關業務。對於用戶的資質、消費、還款能力要有較高的審查標準,不能放任他人隨意介紹客戶進行整形和貸款,也不能爲了追求利益就將相關審覈和法律法規的規定拋諸腦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