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一個笑話:一年輕人在外讀書,給老母親寫了一封家書:“兒需砍肩或半臂……”老母親文化不高,見此言大驚,以爲兒子在外患了惡疾需截去一肢半臂。後由代寫書信的老人辨析:“此乃‘坎’字之誤,坎肩或背心者,馬甲或背心也。”

馬甲又名背心、坎肩、半臂,坎肩系北方人的叫法,南方多稱馬甲,尤其是吳方言地區,半臂其實指短袖或無袖的單上衣,但後來專指背心。《清稗類鈔·服飾類》載:“半臂,……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

我國清代和民國時,馬甲十分流行,有內着和外穿的馬甲,還分單馬甲、夾馬甲、棉馬甲、綢馬甲、皮馬甲等等。馬甲周圍和領襟上可飾以各種鑲沿。有人認爲馬甲是無領無袖的,其實不然,馬甲可以有翻領,也可以帶短袖,十七世紀的西洋馬甲甚至有長袖,後襬長至膝部,開衩,叫燕尾馬甲。

至十八世紀90年代,馬甲在西方成爲男子的主要服飾,這時馬甲的後襬開始變短上升,有的馬甲裝有3個門襟,門襟敞開便造成3件馬甲的假象。3層門襟的顏色一般爲綠色、黃色和珠母色。當時除翻領馬甲外,還有立領馬甲。

十九世紀,馬甲製作得越來越豪華,採用各種高級面料,款色變化頻繁。1821年的巴黎時裝界讓西裝馬甲領盡風騷,短短8個月內出現了5次馬甲新潮。很多地方流行穿2件馬甲,黑色絲絨馬甲襯裏,外面再穿一件白色凸紋織物做成的馬甲,有錢人還用寶石作釦子。不同場合穿不同馬甲,喫早飯和參加宴會所穿的馬甲都不相同。

倫敦一家大公司破產時,公開拍賣了老闆的600件馬甲,這些馬甲是他用來配300套西裝的,據說有12件馬甲鑲有鑽石紐扣。

馬甲雖小,身價不凡,中外歷史上都曾經是官服或制服,如清朝的官服“十三太保”(因用13粒紐扣而得名),實際上是坎肩,即巴圖魯坎肩(巴圖魯系滿語“勇士”之意)。至於西方的宮廷燕尾馬甲和士兵馬甲,則都是官服和制服,士兵的馬甲後面和側面均開衩,便於騎馬和佩戴刀劍。

今天,馬甲又成爲了某些行業的工作服,如證券交易所的紅馬甲、交警和築路工人的熒光馬甲……

馬甲不僅僅是屬於男子的,它也是婦女的重要服飾,上世紀20年代,歐洲婦女中流行長袖或無袖針織馬甲,穿於襯衫外面,襯衫上打領帶。二次大戰後,因面料緊缺,西裝馬甲在西方一度冷落。然而時隔不久,馬甲重新風行。上世紀中期,新愛德華風格派在倫敦成立了馬甲俱樂部,西裝馬甲再度走俏。(陳鈺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