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瘧疾消除後,我國抗瘧疾產品走向非洲

在非洲,目前有全球90%的瘧疾病人在這裏,近2.61億瘧疾感染者受到威脅。

中國消除瘧疾後,還需要與瘧疾相關的檢測工具、藥物、防治工具嗎?

“中國瘧疾消除後,瘧疾藥品市場變小,但,還不能停產,中國每年還有3000多輸入病例,另外援非的企業員工出國時也需要攜帶。”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肖寧對第一財經表示。

可這畢竟是很小部分。那麼,我國抗瘧疾相關產業還有未來嗎?

瘧疾相關產業何去何從

中國瘧疾病從上世紀50年代的控制直到當下的消除,經歷了70年,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瘧疾高發流行階段,中國正處於缺醫少藥階段,更談不上精準的診斷,當時不僅缺少用來診斷的顯微鏡,更缺少會使用顯微鏡的醫務人員。

“這是瘧疾防控第二階段一個突出的特點,不管是否感染了瘧疾,服藥人羣要全覆蓋。”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副研究員豐俊表示。

在沒有瘧疾疫苗的情況下,藥物治療成爲當時減少感染人羣的一種重要手段。但那時的藥品並不很足夠,直到1964~1967年,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等主要抗瘧藥有了充足供應,才掀起了全國抗瘧高潮。

由此,中國瘧疾藥品領域風起雲湧,爲中國控制瘧疾發揮了巨大作用。根據《蘇、魯、豫、皖、鄂五省瘧疾聯防30年效果評價》的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初期,蘇、魯、豫、皖、鄂五省瘧疾大流行,1970及1971年五省疫情報告發病人數2198.4萬和2174.3萬,均佔全國當年發病總數的91.2%。30年中,五省共以氯、伯8d或5d療法治療現症病人3840.08萬人次;傳播休止期以乙、伯或氯、伯療法抗復發治療1年內有瘧史者(包括疑似病例)5481.82萬人次;病戶周圍居民、外來和往返於高瘧區人員等重點人羣預防服藥4457.9l萬人次;流行嚴重地區全民服藥42474.97萬人次。在流行嚴重地區瘧疾傳播季節,以乙、伯或乙胺嘧啶等開展全民預防服藥或以氯、伯療法集體抑制性治療80794.06萬人次。

單單一個江蘇省,在1974年,就治療現症病人6258284,休止期治療有瘧史者約1.45億人次,預防服藥人數達2.78億人次。

儘管用藥量如此巨大,但肖寧表示,當時很多藥廠都可以生產抗瘧疾的藥品,中國用於治療瘧疾的藥品是自給自足的。

2001年,河南省對瘧疾防治鞏固期費用做了分析,其中,每人用抗瘧疾藥平均費用1.11元。若單純按照全民預防服藥的80794.06萬來計算,當時用於瘧疾藥品的費用高達8.8個億。

第一財經從國家藥監局網站查詢獲悉,所涉及的抗瘧疾藥品批文衆多:鹽酸奎寧32個批文;氯喹35個批文;磷酸伯氨喹7個批文,7家企業。

記者調查後發現,很多批文都成爲了歷史。海南全星製藥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磷酸哌喹片已經不生產;山東新華製藥的工作人員表示,最近很多年都不生產磷酸伯氨喹了。

肖寧說,在瘧疾控制階段,是人民戰爭,人羣服藥。特別是70年代抗瘧頂峯時期,藥品的供應也達到頂峯。雖然那時藥品需求量大,但我們仍然能自給自足。

與藥品同樣達到需求頂峯的,還有浸泡殺蟲劑的蚊帳以及用於室內自流噴灑的產品。不過,現在他們都與當時的抗瘧疾藥品一樣,市場逐漸趨弱。

一位瘧疾專家認爲,正是由於一些瘧疾藥物企業的退出,導致目前中國在瘧疾藥物的採購上出現了問題。由於中國還面臨着外防輸入的壓力,每年近3000多例的輸入病例仍需使用瘧疾藥物。“現在漲價漲10倍,企業都不願生產。原本中國瘧疾消除,還希望中國物美價廉的抗瘧疾產品能夠服務全球,結果目前我們自己都供應不上了。這是在消除瘧疾之後,我們所面臨的危機。”

對於瘧疾領域的產品來講,中國市場不再繁榮,就無用武之地了嗎?

走向國際

其實不然。

根據2020 年版的《 世界瘧疾報告》的數據,2019 年全球瘧疾病例總數爲2.29億,死亡40.9萬人。

目前全球受瘧疾威脅的人和地域面積,都遠遠大於當年的中國,特別是現在近90%的瘧疾病例所在的非洲,更是需要質優價廉的抗瘧疾產品。

“我們從2010年就開始準備走向國際。”天津永闊科技集團非洲公司總經理楊佳表示。

2010年是中國走向消除瘧疾的那一年。

在2010年5月19日,13個部門發出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的通知,中國正式走向瘧疾拔根清源的階段,當年瘧疾的報告病例7855例,較2009年(14491例)下降45.8%。

“我們的YORKOOL牌長效蚊帳在2010年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農藥評價計劃(WHOPES)的評審。是國內第一家通過WHOPES評審的農藥企業。國內第一個農藥產品國際標準。被列入了全球基金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供應商名錄。2017年由WHOPES轉換爲WHO-PQ。”楊佳表示。

在非洲,有全球90%的瘧疾病人在這裏,近2.61億瘧疾感染者受到威脅。

與YORKOOL牌長效蚊帳相同的案例來自復星醫藥。

復星醫藥自2007年就進入非洲市場,目前銷售網絡已經覆蓋了35個非洲國家和地區。復星醫藥的抗瘧藥產品覆蓋瘧疾預防、治療和危重患者救治。至2019年底,注射用青蒿琥酯供應1.5億支,救治了3000萬重症患者。

除了抗瘧藥品,長效藥劑蚊帳也是世衛組織推薦的瘧疾預防的主要措施之一。楊佳說,在過去的15年裏,通過大範圍覆蓋每個家庭的長效殺蟲蚊帳項目的實施,全球由於瘧疾造成的死亡減少了50%。2020年,全球長效殺蟲蚊帳的分發數量大約在2.3億頂。永闊於2010年獲得世衛組織預認證,累計出口銷售超過2億頂。在2020年,出口蚊帳約3900萬頂,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7%左右。

中國市場的確小了,甚至可能消失,在楊佳看來,國際的市場更具有誘惑力。目前永闊正在針對業內增加蚊帳使用壽命的需求,開發長壽命蚊帳,具有高頂破強度、高拉伸強度、抗孔洞擴張等特性。

增加蚊帳強度,延長蚊帳使用壽命,一直是行業內的重大研究方向。研發團隊經過測試,研製出一種新材料新編織方式的LN,可以在強度方面比現有產品提升50%。其次,針對快速增長的蚊蟲對菊酯類殺蟲劑的抗性問題,目前正在申請WHO-PQ認證的產品,比如增效醚蚊帳(溴氰菊酯+ 增效醚)、雙有效成分蚊帳(高效氯氰菊酯 + 溴蟲腈),以及滯留噴灑殺蟲劑(甲基嘧啶磷30%微膠囊懸浮劑)。“這些研發投入都是針對不斷變化的瘧疾疫情。”楊佳表示。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認爲,目前中非在抗瘧產品領域的合作,主要依託多邊合作框架,推動瘧疾診斷試劑、治療藥品、長效殺蟲蚊帳通過世衛預認證進入非洲市場。周曉農建議中國企業強化與國際組織合作,特別重視同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基金、蓋茨基金會的國際合作,充分發揮中國抗瘧產品和技術的競爭優勢。中方可以根據非洲國家需求積極推動已經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的青蒿素類抗瘧藥、長效殺蚊劑等中國企業產品的採購,建立相應機制幫助非洲國家使用中國的抗瘧產品,推動中國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公共採購市場。

但由於通過世衛組織的預認證依然要投入很多,導致很多企業因此卻步。事實上,認證過程雖然困難,但認證後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一方面提升了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同時也能提升公司內部質量管理水平和國際知名度。

印度製藥公司在抗瘧藥領域通過認證的數量遠超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藥企與印度藥企面臨技術、註冊、質量、成本、供貨能力等全方位的競爭。但中國企業也有一些潛在優勢,比如原料藥容易獲取,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近年來快速提升,國際化水平大大提高,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潛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