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綠樹蒼翠挺拔、花鳥相映成趣……走進彌勒市,甸溪河猶如一條綠色飄帶自北向南穿城而過,串起沿岸多樣景觀,滋養着這座山水人文之城。

雲南彌勒:甸溪河的“美麗蝶變”

雲南彌勒:甸溪河的“美麗蝶變”

作爲珠江源頭南盤江支流,甸溪河被譽爲彌勒人的“母親河”。然而過去因城市發展忽略了流域保護,河流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成爲羣衆不願接近的“臭水溝”。讓“母親河”重現生機、再顯生態活力,成爲彌勒綠色發展之要,羣衆急切所盼。

以治水、治污、治景、治村、治人爲基本思路,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甸溪河開啓了美麗蝶變之路,城區8.3公里的河段成爲首期治理目標。爲解決資金難題,彌勒市創新水利投融資模式,開展多渠道融資,接連撬動爭取了國家專項基金、銀行貸款7.26億元,並吸引了社會資本參與治理工程建設。

爲最大程度恢復提升功能性,當地對河道進行了清淤、疏導、改擴建,河寬由原來一兩米擴展到最寬處100米,防洪標準提升至30年一遇,並提高水位爲兩岸近萬畝農田提供灌溉;實行雨污分流,加強兩岸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通過一系列治理,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甸溪河水質由原來的V類提升爲Ⅲ類;精巧佈局景觀,進一步美化、亮化、綠化河道沿線,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的同時,進行植被補償性優化植入,建立多樣性、季節性的自然交替植被種羣,並以沉水植物、灌木爲優勢種羣,穩定河道、河堤植物羣落,栽種雪松、刺桐、香樟、銀杏等30萬餘株,綠化、草坪種植面積均超過50萬平方米;將河道分爲峽谷溪流段、田園風光遊憩段、生態溼地休閒段,通過打造景觀、連廊、水榭、文化廣場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使河道治理與兩岸景觀融爲一體,打造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生動樣板。

與此同時,對沿線村莊開展生活垃圾治理,形成完整的“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集中處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遏止了生活垃圾河岸亂倒現象,進一步提升了城鄉人居環境;規劃開展村莊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引導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產業”;全面落實“河長制”,設四級河長39名,督查長、監督員、保潔員110名,建立“一季一調度、半年一督查”的督察考覈機制,充分發揮沿河基層黨組織作用,強化河流巡防巡查;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培養提高羣衆文明衛生意識,形成共同愛護環境的行動自覺,“政府治河”逐漸向“全民治河”轉變。

如今的甸溪河,已蝶變成爲多重效益疊加的生態“畫廊”和市民遊客觀光休閒、健身娛樂的“新地標”,更成爲彌勒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環境改變帶來的生態紅利惠及周邊,成功吸引了融創中國甸溪河文旅康養項目、重慶新鷗鵬教育小鎮、紅河養園、紅河未來城等大項目落地河道沿線,企業通過有序的商業綜合開發,帶動周邊發展“熱起來”“活起來”。生態治理成效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一批生態農莊、農家樂湧現,休閒觀光、生態採摘等日漸紅火,羣衆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一次工程投入、效益多重疊加,甸溪河已成爲以防洪排澇爲主,兼具生態保護、綠道康體、文化展示、商貿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濱河綠色發展空間。隨着喫住行遊購娛業態的不斷植入,這一河道綜合治理模式將發揮更大效益,爲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助力。”廣東水利水電有限公司彌勒甸溪河治理項目負責人李榮說。

雲南網記者段曉瑞陳飛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