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慶影檔蓄勢待發 下一部“爆款”在哪

來源:北京商報

作爲全年最後一個長假,如今各界的目光都已聚焦在即將來臨的“十一”國慶假期。電影市場也不例外。據燈塔專業版顯示,國慶檔期間將有13部影片上映,截至9月26日18時30分,檔期預售票房距離9000萬元只差臨門一腳,不僅《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頭部作品持續居於預售票房排行榜的前列,衆多動畫電影的扎堆定檔也成爲今年國慶檔的一大亮點,令業內好奇這一搭配能帶來什麼樣的市場表現。

主旋律領跑

2021年國慶檔現已進入倒計時。據燈塔專業版顯示,此次國慶檔將有13部影片登上大銀幕,再加上此前已上映的電影,衆多作品的出現逐漸推高檔期熱度,帶動預售票房的增長,使得截至9月26日18時30分,2021年國慶檔預售票房達到8951.1萬元,並向着更高的數字邁進。

在衆多影片中,《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兩部主旋律電影受到了極高的關注。《我和我的父輩》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四人聯合執導,延續“國慶三部曲”IP,從小人物視角切入,反映時代的變遷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延續;《長津湖》全景還原史詩級戰役,無論是題材類型、主創陣容,還是製作規格,都足以“領跑”國慶檔期。

目前,《長津湖》預售票房已累計達到6232.3萬元,燈塔想看人數也已實現54.37萬人,首日排片則爲10.78萬場,均居於所有影片的首位。而排在第二位的則是《我和我的父輩》,實現1812.4萬元的預售票房和16.69萬想看人數。

燈塔研究院行業分析師張榮棣表示,國慶節作爲一年中最重要的三個長假之一,具有天然的檔期優勢,觀察2019年和2020年國慶檔,分別有3部和2部影片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其中包括“《我和》系列”的前兩部《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分別獲得了31億元和28億元的票房,表現穩定,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是依賴於國慶這個時間節點本身和愛國情緒的連接。今年國慶檔除了有系列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輩》之外,還有備受期待的《長津湖》,國慶檔也從2017年、2018年的由喜劇影片爲主要供給,轉變成了與節日情緒更加緊密連接的檔期。

動畫電影背靠IP密集亮相

正當《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兩部影片奪得觀衆青睞之時,今年的國慶檔也成爲動畫電影同臺競技的舞臺。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檔期內共有7部動畫電影,包括國產的《老鷹抓小雞》《萌雞小隊:萌創新世界》《探探貓人魚公主》《豬迪克之藍海奇緣》《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大聖降妖》與《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動畫電影中,不少爲知名動畫IP的延展,以《大耳朵圖圖之霸王龍在行動》爲例,該作品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知名IP《大耳朵圖圖》的衍生電影,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該片的想看人數20-24歲的受衆佔比32.6%,青少年佔比則爲25.7%。此外,《探探貓人魚公主》同樣有“探探貓”IP加持,《萌雞小隊:萌創新世界》則是動畫連續劇《萌雞小隊》的衍生電影。

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表示,近年國產動畫片反響不俗,因此出品方樂於投資動畫電影,而真正讓消費者買單的是,大耳朵圖圖、萌雞小隊這些耳熟能詳的IP,不僅吸引兒童觀影,也有一部分年輕消費者會因童年回憶而產生好奇。

類型差異保障觀影需求

隨着國慶檔的臨近,各方對電影市場的關注也逐漸與日俱增。而回顧近幾年的國慶檔,票房“逆襲”的影片需要調動觀衆的共情力,面向觀衆羣體具有普適性。

張榮棣認爲,重量級的頭部作品確實能夠起到帶動大盤的作用,帶動的方式是由一部影片的話題成功打穿原有人羣,觸達到泛衆後帶來增量用戶。想達到這樣的效果,除了影片本身口碑好、熱度高之外,也需要在輿論場上爭取到更多人羣的注意力。國慶檔目前影片供應充足,也有重量級影片坐鎮,後續表現也期待上映後的觀衆口碑和話題發酵情況。

而無論是《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影片的定檔,還是多部動畫電影的現身,再加上《五個撲水的少年》等青春勵志題材作品也選擇在國慶檔上映,讓整個檔期的題材類型更爲多元且豐富。

“獲得高票房的基石是高熱度和高口碑,具備這兩個因素的影片在任意時間段上映都會獲得相對好的票房成績,對於檔期上映的影片而言,具備和檔期情緒產生連接的影片會更有利於話題發酵,吸引觀看。對於近年來的國慶檔,愛國情緒是相對重要的檔期情緒,主旋律類型影片更容易在這個檔期獲得關注,同時,由於國慶檔放假時間較長,其他類型的高口碑影片如果可以和主旋律影片打出類型差異,也更有利於在大盤較熱時被‘帶飛’,收穫好的票房成績。”張榮棣如是說。

此外,劉德良認爲,“從題材選擇上,左手主旋律電影,右手動畫電影保障了受衆羣體的觀影要求。同時,多部動畫電影集中上映可以進一步擴大動畫電影受衆羣體,集羣效應有望衝擊票房‘天花板’”。

北京商報記者 鄭蕊 實習記者 羅帆

電影企業融資痛點如何破

在影市逐漸恢復的同時,融資難是不少電影企業的痛點。不僅因輕資產在尋求融資的過程中會面臨挑戰,近年來特殊時期的出現也令電影企業承受更大的經營挑戰。

一部電影從無到有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如何爲電影企業尋找到融資渠道成爲不可迴避的關鍵所在。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如火如荼地舉辦,而作爲重點活動之一的“北京市場”實現簽約總金額達352.23億元,較往年再創新高,也令業內倍感驚喜。

北京銀行普惠金融部(文創金融事業總部)相關負責人看來,電影的創作週期長,前期成本投入巨大,依靠企業自身資金難以合理高效地保障企業及電影項目的運轉,藉助金融機構力量是幫助電影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金融機構正在從自己的角度不斷爲電影市場提供更多元且專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而要想真正打破電影企業融資難的痛點,電影企業也需要往前邁出一步,優化經營模式,並拿出更多優質產品來提升競爭力。

數字文創產業智庫研究員李傑認爲,付出與信任都是相互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多金融產品,與之對應的是電影企業需要讓金融機構看到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能夠通過這筆貸款實現進一步發展,而這便需要電影企業具備過硬的業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據《中國投融資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1年,我國電影產業的終端市場已基本恢復如初,除75%的上座率限制外,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電影市場的直接影響較爲有限,但在片源供給、觀衆消費心理方面,疫情帶來的潛在影響仍需較長時間來觀察和評估。

“目前激發市場與觀衆的觀影慾望,最關鍵在於能否持續推出優質產品,以帶動各方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影視傳媒行業分析師曾榮表示,電影企業雖然能夠通過多種經營方式來拓展收入來源,但這一切的根源與基礎均在於內容,如果沒有穩紮穩打的優質內容產出,再多的業務鏈條也均會因核心內容的枯竭而無法展開。因此,電影企業需要通過強化自身的內容創作能力,結合更爲完善的經營模式,從而提升自身整體的競爭力,讓對方看到存在的潛在可能性與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更爲順利地解決融資難的困局。

在北京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茂非看來,優質內容與主創團隊決定投資導向,打通電影投融資“最後一公里”,完善投融資合作機制,讓資金主動、高效、有序地參與電影行業。

現如今,政府層面也在不斷推動電影與金融的融合,以便更好地帶動相關企業的發展。以北京爲例,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推出“投貸獎”“房租通”“風險補償金”等文化金融政策,同時也成立“文創板”公司等,推動文化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在業內人士看來,各方均在創造各種產品與服務,但同時也需要讓各方均有一個能夠實現良好互通的渠道,讓已經創造好的條件能夠更好地落地實行。

“實際上,目前存在一個問題便是信息不對稱,部分需要資金的電影企業並不知道該如何去尋找融資,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將自己的優勢更好地轉達給金融機構以便更好地拿到融資,從而導致部分項目未能達成合作。”李傑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不對稱也容易導致風險的產生,對涉及的多方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僅電影企業的項目無法按照原計劃實施,金融機構也會承受給予對方貸款但因對方經營不善而產生損失的情況。

上述北京銀行普惠金融部(文創金融事業總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影是政策指導性比較強的文化品類,爲了更精準地支持更多正能量的電影作品,我們一直非常重視與市委宣傳部、市電影局、市廣電等各文化主管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圍繞政策指引開展金融創新工作。同時,爲了企業儘可能享受到各項扶持政策,我行文化創客中心共舉辦14期主題活動,累計參與企業達上千人次,爲全市文創企業提供政策宣講服務平臺及專屬產品供給渠道”。

在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看來,我國電影產業已經邁進了提質增效、產業升級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需要更多資本,特別是專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大力支持,希望通過金融聯動、科技轉型、賦能電影,以良性循環促進電影產業迭代升級。

北京商報記者 鄭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