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信息顯示,自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9月26日這9個月內,未出現一起險資舉牌事件。縱觀2015年-2020年這6年,險資也未出現連續9個月未舉牌的現象。2021年,險資迎來近6年最長的“舉牌熄火期”。

與零舉牌相呼應的是,險資股票與基金配置餘額出現萎縮。截至今年7月末(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險資配置於股票與基金的餘額較去年末(2020年12月31日)縮水3205億元,這兩項的配置比例也從去年末的13.8%降至今年7月末的12.08%。諸多跡象顯示,今年險資在A股等權益市場操作相對謹慎。

據記者瞭解,險資不再舉牌的背後,既有投資端的原因,也有負債端的原因。投資端,在今年年初“核心資產”大漲之際,一些險資機構擇機兌現了浮盈,並降低了權益資產倉位,此後權益資產倉位持續徘徊在低位。負債端,隨着“舉牌彈藥”萬能險保費規模的持續縮減及結算利率的走低,險資舉牌的衝動大爲降低,曾憑藉萬能險大肆舉牌的中小險企也不再舉牌了。

多家險企資管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儘管下半年在權益市場的操作較爲“謹慎”,也不見險資舉牌,但這並非險資機構看空A股,而是主流險資機構認爲A股下半年更多的是結構性機會。比如,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公開市場與境外業務部團隊負責人王一晴表示,調研數據顯示,在A股方面,保險機構投資者更傾向投資於創業板、中證500、科創板等新興成長板塊。

險資不再舉牌了

曾一度讓部分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心驚膽戰的險資舉牌,今年遲遲不見新動作。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險資最近的一起舉牌公告還停留在去年12月25日。

險資連續多月零舉牌的背後,既有保險業負債端保費結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也有保險機構對權益市場更趨謹慎的原因。

實際上,拉長時間線來看,險資舉牌的轉折點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的“寶萬之爭”讓資本市場首次見識到了險資舉牌及萬能險的“威力”。此後,隨着監管趨嚴,中小險企通過短期內聚集大規模的萬能險,並在資本市場大肆舉牌的現象不再出現。險資更多的是以長線資金、戰略投資者的身份舉牌上市公司,“野蠻人”也漸漸變成了溫和的“戰略投資者”“紓困者”。

數據顯示,2015年,有36家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達到險資歷史上舉牌次數的峯值。不過,從2016年-2019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分別只有11次、10次、10次和9次,舉牌明顯降溫。

2020年,險資舉牌環境稍有變化。這一年,監管多次鼓勵保險資金以長期投資者、戰略投資者角色投資上市公司,並積極支持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並在產品投資範圍和權益類資產比例上給予政策支持。此外,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部分上市公司股價也出現大幅回撤,投資價值凸顯,險資舉牌再次升溫,2020年險資舉牌達23次,創下自2016年以來的新高,但舉牌次數明顯弱於2015年峯值。

去年險資出現舉牌 “小高潮”。而2021年,儘管監管環境未變,但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市場熱點加速切換,這讓部分頭部險企擇機兌現浮盈,降低權益市場倉位,並不再舉牌。

險資謹慎看待權益市場

今年險資零舉牌的一大原因是,權益投資難度加大,不少險企權益投資更趨保守、謹慎,更重視結構性機會。數據也顯示,險資對股票與基金的配置比例從去年末的13.8%降至今年7月末的12.08%,降幅達1.72個百分點,這在過往幾年中也較爲少見。

“今年以來,股票市場波動加大,險企在估值相對高位時對資產配置做了相應調整,對二級市場配置比例向戰略配置中樞靠攏,同時也加大了投資收益兌現的力度,爲全年實現投資收益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人保資產副總裁黃本堯近期表示。

黃本堯表示,從短期來看,權益類市場風險偏好逐步收斂,目前看不到支持市場走出趨勢性行情的因素,更多是結構性機會。

多家險企資管部相關負責人也與黃本堯的觀點趨同。中國人壽投資管理中心負責人張滌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我們在大類資產配置上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既包括宏觀基本面的影響,也包括監管政策變化的影響及流動性的邊際改善,估值水平、市場情緒也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部分險企今年下半年的大類資產配置重點也從權益資產轉向債券等固收資產。崑崙健康資管部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從短週期看,2021年名義經濟增速可能接近頂部。固收+成爲標準配置,通過大類資產配置來提升固收類資產的收益成爲主流,擇時與回撤控制能力至關重要。

“權益市場下半年可能會呈現寬幅震盪的格局,公司將緊密跟蹤行業及公司景氣度變化,動態構建風險收益匹配的投資組合。”愛心人壽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記者也獲悉,在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此前召開的“2021年上半年保險資金運用形勢分析會”上,多位與會專家認爲,由於宏觀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疊加流動性收緊,震盪格局仍會延續,要重視結構性機會。

“舉牌彈藥”規模持續萎縮

除市場環境之外,負債端保費結構的深層次變化,也是險資舉牌熱度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2015年之前,以資產驅動負債型的中小保險公司,通過高收益率的萬能險產品,迅速擴充舉牌“彈藥”,並利用萬能險密集舉牌。

不過,從2016年開始,險資舉牌主體漸變爲以上市險企或大型險企爲主,如“國壽系”“太保系”,資金來源也更加多元化,既有自有資金、保險責任準備金及保險產品賬戶資金,也有小部分萬能險賬戶資金。總體來看,隨着舉牌資金來源的改變,險資舉牌的模式與動機也發生根本性變化。

2015年、2016年,萬能險保費同比增速分別高達95%、55%,一批中小險企萬能險保費甚至出現數倍飆增。2016年,萬能險保費佔人身險公司總保費的比例達到了34%的歷史峯值。

此後,萬能險保費規模一路下滑,繼2020年萬能險保費同比下滑19%之後,今年萬能險保費持續收縮,今年前7個月,代表萬能險保費規模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下滑18%,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的比例由去年全年的18%下滑至今年前7月的15.6%。

萬能險保費規模下滑的同時,萬能險結算利率也出現明顯下滑。在2015年、2016年期間,萬能險月度年化結算利率最高能超過8%,個別險企萬能險結算利率直逼9%。不過,9月26日,記者查閱此前萬能險結算利率較高的多家險企官網發現,萬能險年化結算利率普遍在4%上下小幅浮動,未發現有險企的萬能險年化結算利率超過8%。

萬能險規模的持續縮減以及結算利率的持續下滑,均使得萬能險不再具有大肆舉牌上市公司的動力。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一批中小壽險公司,通過高結算利率的萬能險迅速擴大保費規模,然後尋找資產進行投資(也有險企先尋找資產再售萬能險),只要投資收益能覆蓋萬能險結算利率等成本,險企就會有超額盈利,並有可能實現超越老牌險企的經營效益,這也是此前一批中小險企在二級市場“買買買”的原因。

本質上,這類以萬能險主打的經營模式,也是槓桿經營的一種,這種模式也蘊含經營風險。近幾年,隨着監管趨嚴,以這種模式經營的險企因經營風險,有的被監管接管,有的出現了其他經營困境。總體看,隨着高收益萬能險規模的下滑,險企失去了舉牌的“原動力”,也不再“買買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