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視頻告訴你,耳屎到底需不需要挖

本文專家:孟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很多人把耳屎當做髒東西,每次清理耳朵都覺得耳朵瞬間通暢。

但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講,並不建議掏耳朵。

而且耳屎是種好東西,生來是帶着保護你的使命的。包括眼屎、鼻屎……

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好東西”到底都是哪兒來的。

耳屎

耳屎哪兒來的?

在我們外耳道軟骨部的皮膚內附有耵聹腺,其分泌物稱爲耵聹,俗稱“耳屎”。

我國大部分人是感性耵聹,呈片狀,另有部分人的耵聹粘稠,爲油性耵聹,俗稱“油耳”或者“糖耳”,不易脫出。

從生理功能來講,耵聹可黏附外物,對外耳道皮膚和鼓膜有保護作用。

耳屎要不要掏?

一般情況下,耵聹可隨頭位改變或運動,下頜關節的活動如咀嚼、吞嚥等動作可將耵聹自行排出。

所以,正常情況下,若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大可不必掏耳朵。

但若因種種原因,耵聹逐漸凝聚成團,阻塞外耳道,就成了耵聹栓塞,這個時候患者通常會有局部瘙癢感、耳悶耳脹不適,可同時有聽力下降,甚至頭暈。

外耳進水後可有脹痛,如果不慎感染,甚至會伴隨劇痛。此時解決辦法無他,唯有取出之,但切忌自己盲目瞎掏硬掏,損傷外耳道和鼓膜就得不償失了。

應該就診耳鼻喉科在耳鏡下輕柔取出,必要時可使用外耳道沖洗液軟化耵聹或者油劑潤滑後,使用耵聹鉤輕柔取出。

總結一句話,耵聹本是寶,沒事兒別亂掏~

眼屎

眼屎哪兒來的?

我們眼睛的支撐結構之一——瞼板含有大量垂直排列的皮脂腺,即瞼板腺,開口於瞼緣灰線後,其分泌的油脂隨眨眼動作塗於角膜前,形成淚液膜脂質層,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

同時,這些油脂和進入眼睛裏的灰塵以及淚水中的雜質混在一起,聚集在眼角就形成了“眼屎”,也是眼睛自潔功能的表現。

哪種情況的眼屎是不正常的?

眼屎異常增多,及顏色性狀改變如黏性、膿性、血性眼屎,就屬於病理狀態了。

常見於細菌性、病毒感染性結膜炎,角膜炎,眼外傷,物理化學刺激,過敏反應,營養缺乏,寄生蟲感染等,常伴隨眼部瘙癢、痠痛、迎風流淚、畏光等不適。

要想保護好心靈的窗戶,需平時注意用眼衛生,不要暴力揉眼,不盲目使用滴眼液,避免將不潔物體接觸眼睛,愛美的女士化妝時最好不要畫內眼線。

注意勞逸結合,不過度用眼。如出現眼屎明顯異常,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後予以處理。

鼻屎

鼻屎哪兒來的?

人類鼻腔黏膜前起鼻前庭內向鼻腔延伸,廣泛分佈於鼻腔各個側壁,並與鼻咽部、鼻竇和鼻淚管黏膜連續,黏膜下層有豐富的粘液腺和漿液腺,其一大功能就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毯”,是保護鼻粘膜的重要屏障。

這些粘液一方面對吸入的乾燥空氣進行加溫加溼、過濾清潔,一方面由於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起到防禦保護作用。

悄悄地告訴你,正常人每天要分泌約1000毫升的粘液,大部分的粘液會被你不知不覺中吞下去,只有鼻前庭區域分泌物被幹燥空氣風乾,就形成所謂的“鼻屎”。

因此正常情況下也會有,只不過出現炎症或者感染時,鼻腔分泌物增多,形成的鼻屎也就更多。

鼻屎想挖就能挖?

鼻屎不是不能挖,畢竟若其自然脫落時機不適很可能會遭遇大型社死現場。

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可使用生理鹽水或者清水沖洗,必要時可配合使用沖鼻器效果更佳~

畢竟由於拔鼻毛、挖鼻或者外傷導致鼻前庭或外鼻皮膚損傷繼發化膿性感染的,在臨牀上也不少見。

挖鼻屎也就兩個字——輕柔!

本文轉自科普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