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恐龍化石中發現疑似DNA

近日,中科院研究團隊在一隻尾羽龍的化石中提取了部分細胞,在裏面發現了細絲狀的染色質。DNA是細胞中染色質重要組成成分,初步顯示出恐龍細胞DNA存在的可能性!這項研究揭示恐龍骨骼中的有機物質並沒有像我們理解的那樣完全“石化”!

其他相關文章:中國科研團隊發現1.25億年前恐龍軟骨細胞 或存有機分子

中新網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團隊在東北遼西朝陽地區一具1.25億年前的尾羽龍恐龍骨骼化石中,最新研究發現一組特異埋藏保存完好的軟骨細胞,包括一些健康狀態下“化石化”的軟骨細胞,以及一些快要凋亡的軟骨細胞。

尤爲特別的是,本次研究還發現恐龍軟骨細胞的細胞核中可能還保存了細絲狀的染色質,從而揭示恐龍骨骼中的有機物質並沒有像之前理解的那樣完全“石化”,至少在軟骨細胞中還存有恐龍本身的有機分子。

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與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的重要恐龍化石發現及研究成果,近日在施普林格·自然雜誌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一期發表。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李志恆介紹說,該具恐龍化石屬於竊蛋龍類的尾羽龍,因其具有特別的長尾羽而得名,其體型近似於現代的孔雀,和其他一些帶毛恐龍、翼龍和原始鳥類共同生活在早白堊世的湖邊生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出這些特異埋藏並保存下來的化石(包括皮膚衍生物和軟骨細胞)與火山灰的快速沉積掩埋作用有着密切關係。這些富含礦物的細粒介質能夠保護着遠古生物的內部組織結構,以至於在原生的微觀層面,例如在細胞級別上都有保留。

研究團隊首先提取尾羽龍股骨遠端一塊靠近關節部分的骨骼並經過脫鈣後,利用一系列顯微成像技術手段來分析其微觀結構,發現恐龍死後其軟骨細胞經歷了硅化,這一硅化過程很可能是軟骨細胞完整形態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更神奇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細胞中,一些是健康的形態,而另一些細胞則顯示出不那麼健康的多孔構造,處於細胞死亡的過程中。

研究團隊成員、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副研究員艾莉達(Alida Bailleul)對此解釋稱,這些軟骨細胞的死亡過程很可能發生在恐龍個體存活的時候。細胞凋亡是生物體內自然發生的現象,而把化石裏的細胞定位到一個細胞生長週期之中的某個特定階段,在古生物學的研究中還是一個新的發現,這也是研究團隊一直以來所嘗試的方向——從細胞水平來增加對化石的深入認識。

隨後,研究團隊又提取尾羽龍化石部分細胞,並用生化的方法來進行染色分析,利用蘇木精素——一種常用來染細胞核的紫色化學物質,令其中一個軟骨細胞的細胞核以及細絲狀的染色質顯現出來,這表明1.25億年前的恐龍化石中可能還有原始生物分子的存在。

研究團隊表示,DNA是細胞中染色質重要組成成分,因此,本項研究還初步顯示出恐龍細胞DNA存在的可能性,不過這個結論還需要後續更爲精密的測試支持,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包括更有效和針對性的染色或測試方法的應用,以進一步確定這些細胞的生化特性。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微博與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