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短視頻中的“僞科學”亟須整治

■ 梅 麟

“這些育兒方式,讓孩子少長10釐米”“我們每天喫的肉蛋奶,關乎巴西熱帶雨林存亡”“這幾個手勢在關鍵時刻能救命”……近來,泛知識類短視頻在網上頗受歡迎,但是,有些內容看似科普實則缺乏科學性。有人認爲這是前些年層出不窮的網絡謠言的視頻化呈現,也有媒體呼籲不能放任泛知識類內容跑偏。

泛知識類短視頻滿足了人們快速、直觀進行知識學習的新需求,其中社科人文、情感、美食和科學科普等內容備受青睞。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讓衆多優秀內容創作者脫穎而出,也吸引一些缺乏必要資質的所謂創作者“渾水摸魚”。他們打着“科普”旗號,視頻中採用誇張的標題、刺激的音樂和“言之鑿鑿”的解說吸引眼球,實際上內容本身缺乏科學依據,經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內容甚至違背社會公序良俗,誘發網民恐慌情緒。網絡謠言視頻化,因其可視化而更具迷惑性,是網絡中新出現的一股濁流。整治泛知識類短視頻中的“僞科學”亂象,是維護網絡環境風清氣正、助力網民享受高質量內容的應有之義。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僞科學”視頻誤導受衆混淆視聽,應強化監管。職能部門應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重點關注用戶基數大的內容平臺,審覈平臺在首頁頭條、App彈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僞科學”視頻,要求平臺及時清理不當內容。若平臺縱容“僞科學”視頻傳播、清理違規信息責任落實不到位,應及時對其違規行爲進行處罰。“僞科學”所涉內容領域廣、種類多,監管力量可能無法面面俱到,不妨邀請各行業專家共同參與,對真假難辨的內容進行準確定性。廣開言路,鼓勵網民舉報“僞科學”視頻,積極聽取網民就泛知識類內容市場治理的建議,引導社會力量共治共管。

B站負責人曾指出:“泛知識類內容佔B站全平臺視頻總播放量的45%。過去1年,有1.13億用戶在B站學習,這個數字是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3倍多。”得泛知識內容者得天下,成爲不少平臺的共識。以重噱頭輕實質爲特徵的“僞科學”視頻可爲平臺帶來一定流量,但絕非長久之道。一旦平臺主推的內容多次被證實是“僞科學”,將加深公衆對其負面印象,造成用戶大量流失,最終失去競爭力。平臺應持續改進算法機制,向用戶呈現高質量內容,爲優秀創作者提供更多展示機會。完善賬號認證機制,建立黑名單制度,禁止不具備資質的創作者擅自發布專業知識內容。加大審覈力度,自覺過濾“僞科學”內容,對存有爭議的信息明確標記,提醒用戶謹慎判斷,防範不良信息傳播。

“僞科學”視頻的存在,固然有監管不嚴、平臺盲目追求變現等原因,但也應認識到,當前一些領域缺乏專業解讀,給“李鬼”們留下可乘之機。實現泛知識類內容市場良幣驅逐劣幣,應積極吸引專業人士參與,增強內容“含金量”。例如,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入駐B站向年輕人普及海洋科學,復旦大學教授沈逸在線解讀中美關係讓撲朔迷離的國際問題“撥雲見日”,這些案例表明,專業人才填補空白,不僅能大大提高內容可看性,有效滿足用戶求知慾,也使投機取巧者失去生存空間。應鼓勵內容創作者與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等機構深度融合,發掘具有潛質的專業人才,打造素質過硬的內容創作梯隊。更多專業力量加入,將推動全行業內容創作水平提升,助力優質內容引領正確價值導向。

相關文章